[愛卡汽車 文化 原創]
機械之美,即使藝術,也是技術。就像腕表中精密的陀飛輪,不僅可以用藝術品般的機械質感來詮釋機芯之美,同時也能用區區不到0.3g的自身體重來抗衡強有力的地心引力,以至于所有陀飛輪腕表在走時精度上都可以達到令人發指的程度。同樣,在經歷了20年的潛心研究后,也帶了革新性的vc-技術,而它的誕生,正是向沿襲了130多年的內燃機技術發起挑戰。
3月11日,英菲尼迪“創造與極致”媒體沙龍在英菲尼迪品牌體驗中心舉辦。 活動主題即是通過汽車科技與鐘表工藝的跨界碰撞,來展現vc-turbo與陀飛輪技術的種種共性。
首先科普一下,陀飛輪是瑞士鐘表大師路易·寶璣先生在1795年發明的一種鐘表調速裝置,它通過將鐘表的調節控制器放在一個“籠框”內,再使“籠框”圍繞擺輪軸心作360度不停旋轉,以此抵消地心引力影響,最終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走時誤差。
實際上,陀飛輪不僅是腕表功能的一項頂級配備,同時也是衡量一個腕表品牌制表技藝的重要標準。中國鐘表網歐洲事務總經理康威凱先生在活動上表示,陀飛輪的核心意義在于對精準走時的極致苛求以及其代表了機芯在技術層面的偉大革新。
正如陀飛輪技術在鐘表界的劃時代意義,vc-turbo發動機在內燃機發展史上同樣具備里程碑式意義。
其實vc-turbo的研發并非一蹴而就,其整個研發過程經歷了3萬小時的臺架實驗以及超過百萬公里的路試,我們眼前的這臺全新就是這艱辛20年的首批受益者。
可變是vc-turbo發動機區別于其他內燃機最顯著的特點——vc-turbo發動機采用全新多連桿連接機構,取代了傳統的內燃機固定的、連桿結構,相對于單純的阿特金森循環,可以說是第一次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可變壓縮比。
這套曲軸下方的可變執行機構可以根據實際行駛情況動態調整可變連桿運轉的狀態,從而調整的上止點范圍,使得汽缸運轉時的壓縮比可以根據實際使用需求在8:1到14:1之間自由切換。
與傳統燃油車不同,“經濟模式”與“運動模式”間的切換更多的是依靠連桿的機械運動,而并不只是局限在行車電腦予以換擋邏輯的簡單指派。在勻速巡航工況下,油門開度較小,發動機判定駕駛者意圖后,可變連桿連接機構將執行提升活塞行程上止點位置指令,伴隨著容積減小以及壓縮比增加,進入燃燒室中燃油的燃燒效率與做功效率也會得以提升,此時vc-turbo發動機的燃油經濟性會達到最佳。
反之亦然,當駕駛者需要更多動力時,只要深踩油門踏板,可變連桿連接機構會驅動連桿收縮,降低活塞上止點位置,增大燃燒室容積,并在瞬間無縫切換到“運動模式”。
除此之外,vc-turbo還搭載了單渦流小慣量渦輪增壓器、一體化集成排氣歧管、汽缸內壁鏡面處理技術、燃油雙噴射系統、多路徑水冷控制、可變泵等多項先進技術。
在的加持下,vc-turbo發動機在0rpm時輸出200kw(272ps)的為,而在1rpm時,輸出的就可達到390nm。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