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每三位機械制造廠商之中就有一位考慮去中國設廠,而計劃遷址中歐或者東歐的比例大約占到了四分之一。這是ikb德國工業銀行調查統計的結果。據悉,德國機械及設備制造行業的境外員工人數為26萬人,而境內員工人數為86萬5千人。
不過,廠房東遷并非絕對是件好事。伏伊特-西門子水電公司總裁胡伯特·林哈德表示:“像中國或者印度這樣的勞資廉價的生產地對于機械制造來說有利也有弊。”由于當地不能提供精密儀器部件,廠家必須為此支付一筆高額運費。
另外,為了維護儀器的正常運轉,專業工程師必須時常飛往亞洲國家檢修設備,這無疑又為企業平添一筆額外費用。外匯匯率的波動也為儀器進出口貿易增加了風險,很可能補平了在生產環節降低下來的開支。因此,林哈德總結道:“如果在這些國家按照歐洲標準生產機器設備,總體費用不會比在德國低?!痹谒磥?,德國廠商過于夸大了中國等地的勞資優勢。
在談到歐洲鄰國的生產條件時,林哈德另有一番評價:“東歐的情況很可能要優于中國和印度,更適合德國機器設備生產企業在那里建廠?!?主要優勢表現在:整體教育程度較高、地域文化更加接近、基礎建設比較完善,工資水平也比德國低廉。
不過,假如產品的勞動成本比率低于20%,遷移廠房便顯得不太適宜了。因為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勞資降低節省了一部分費用,但同時廠商還面臨著生產效益降低、管理費用增加、質量成本及物流成本提升等劣勢,如此一來,優劣便不能彼此平衡。
德國激光設備制造商——通快公司(trumpf)監事會主席本托德·萊賓格表示:“高素質的專業人員是小批量、高質量生產的保證。” 萊賓格是通快公司的前總裁,不久前剛剛從高級管理層撤出,他認為,德國本土良好的大學教育、完善的基礎建設依然是企業的立身之本。另外,企業和供貨商、顧客之間保持長期穩定關系也很重要。不過,萊賓格旋即補充說,德國必須下調現有的勞資水平。他還引用德國經濟研究所所長的話說:“德國企業是有競爭力的,但德國工資卻不是這樣。”
在另一方面,伏伊特總裁林哈德發現,德國企業正在時代趨勢面前迎頭趕上,在過去的十年間,實際計件薪酬降低了5個百分點。他說:“德國企業不需要隱瞞這一點,他們干得其實不賴。”
其間,德國通快公司也在捷克設立了新廠。組裝廠目前的員工人數為60人,產品主要用于滿足歐洲市場的需要,至于中國、印度這樣新興、廣袤的市場園地則是通快公司鞭長莫及的。林哈德也承認說:“亞洲市場對于我們現在來說還是太遙遠了一些?!?/p>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