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對長春市農安縣農安鎮孫家油坊村的村民來說,是個值得高興的日子。就在這一天,該村一次性將4臺山東泰山牌中型拖拉機“迎娶”回了家。
據該村黨支部書記孫喜勝介紹,孫家油坊村共有1361個勞動力,可長年在外打工的就有將近1000人,而耕種923公頃土地,常常是老人孩子一齊上陣;所以今年該村打算按土地入股成立農機合作社,土地由合作社進行機械化耕種,秋后按股計算收益。
像孫家油坊村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今年農機的銷售情況普遍看好:僅在長春市金源農機市場,每天就可銷售10臺以上大中型農機;省農機商場每天也迎來送往好幾百農民,日均銷售量高達二三十臺。這和今年國家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號文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僅給農機行業,還將給涉農的其他機械裝備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洪暹國說。
機械行業的“盛宴”
對機械行業而言,新農村建設帶來的市場機遇無異于一場盛宴,農機、電力和工程機械等各行業都面臨著千載難逢的發展機會。
據中國農機工業協會理事長高元恩預計,2006年農機工業總產值將增長15%--20%,銷售收入將增長20%—25%,實現總產值與銷售收入均可達到1200億元左右。
專家普遍認為,建設新農村,農機要先行。因為農機不僅可以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還可大量節省種子、化肥和農藥等生產資料,而“節支就是增收,就有利于農民收入提高、生活富裕”。
資料顯示,在國際工程技術界評出的20世紀對人類社會生活影響最大的20項工程技術成就中,農機名列第7位。我國統計的農業增產和農村經濟發展中農機貢獻率為25%,排第4位,可見農機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正是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從2004年起,我國對購買農機實行補貼制度。來自農業部農機化管理司的消息顯示:2005年,中央財政安排了3億元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各級地方政府的配套資金超過8億元,由此帶來了農機市場購銷兩旺的火爆局面。統計資料顯示,我國農機行業已連續4年穩定快速增長,其中2005年農機工業總產值已達1083.22億元,同比增長31.61%;全年產品銷售收入達1058.16億元,同比增長35.7%,增幅高于機械工業各行業平均增隔,位居第二。
“我國今年繼續加大對農機購機補貼,補貼總金額高達6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增加了1倍;實施補貼的范圍也比去年擴大的1倍多,增加到全國的1080個縣左右。”洪暹國說,“實施補貼的產品范圍也進一步擴大,農民受益面將有大幅度增加,比如補貼機具種類為大中型拖拉機、耕作機械和種植機械等6大類19個品種的機具”。因此,預計2006年大中拖拉機、聯合收割機和耕作機械等農機產品將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勢頭。
對工程機械行業而言,新農村建設是雪中送炭,它送走了工程機械行業的冬天,使其有望徹底擺脫2004年第二季度以來的持續下滑態勢。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就是改善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農村基礎設施落后的現狀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推動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將是“十一五”期間固定資產投資的一個重點,而較高水平的固定資產投資,自然會拉動裝載機、挖掘機等工程機械的需求。
在日前舉辦的全國農村公路工作座談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張曉強透露:在“十一五”期間,中央將對農村公路建設給予高度重視和政策傾斜,準備投入1000億元用于支持和引導農村交通持續快速發展。
根據國家《農村公路發展規劃》,本世紀前20年,農村公路建設將基本形成較高服務水平的農村公路網。到2020年,總投資在1.5萬億元左右,即每年1000億元;確定用于工程的費用約占70%,即每年700億元左右。據中國公路建設行業協會筑養路機分會副理事長施張興分析,設備購買力一般為工程投資的7%—8%,即使按7%計算,未來15年內,為農村公路修建需要購買機械設備金額也達600—700億元,即每年4()~50億左右,這當然是任何一個工程機械企業都不會忽視的發展機遇。
能在新農村建設中“分得—杯羹”的,還有電力行業。為配合新農村建設,電網設備的更新改造、新建大容量輸電線路和城市電網改造將繼續進行。在未來5—15年中,電網建設將是我國電力建設的重點,對輸變電設備的需求量將會急劇增加。擺在我國電力行業面前的,是—個巨大的“萬億蛋糕”:僅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公司在“十一五”期間的投資總額就將達1.25萬億左右。
服務要先行
新農村建設雖然給機械行業帶來普遍的利好,但要想在這塊蛋糕中分到較大的一塊,卻也并非易事。對農機市場而言,由于其準入門檻不高,再加上2005年大中型拖拉機市場的趨好,使得很多行業外的企業也加入進來,而原先企業的生產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2005年市場供不應求的大型拖拉機。隨著生產能力的迅速擴大,2006年的市場競爭將比較激烈。
“農機企業要想抓住這個難得的發展機遇,就不能只滿足銷售數量,還要增加科技創新的投入,在調整產品結構、新產品開發上下功夫,特別是要積極吸收國外先進技術,提升技術水平。”洪暹國如是建議。
除了提高技術含量、設計出適合農村市場的簡單實用型產品之外,配套服務也亟需加強。專家認為,服務可以說是農村市場營銷最薄弱的環節,不論在廣度上還是深度上都和城市市場相差甚遠。而2005年來大型農機出現的井噴式增長是農機生產廠家和政府都始料不及的,許多地方在配套服務,例如人員培訓、配件供應等方面都基本上處于癱瘓狀態。
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楊紅旗認為,服務在產品開拓農村市場中的作用不可低估,企業欲占領農村市場,服務必須先行。
可以預見,只有為農村用戶提供良好服務的企業,才能成功地占領農村市場,在新農村建設帶來的商機中賺得盆滿缽滿。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