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投資總額1億元的江陰吉鑫機械有限公司風力發電項目二期竣工投產,預計每年增加精加工大型風力發電機組主要零部件1500套以上,并將成為全國最大的風力發電機主要零部件的生產基地。吉鑫機械風電項目一期已于去年1月投產,投產當年產值就超過1億元,一舉成為國內風電產品零部件行業的佼佼者。今年3月,公司大型風電低溫球鐵鑄件及機加工生產技術通過省級科技成果鑒定,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二期擴能之后,風力發電機主要零部件的鑄件年產能將達到5萬噸。在二期投產的當天,吉鑫機械風電項目三期也開始破土動工,預計到2008年,零部件鑄件產能將達到12萬噸。
此前不久,我國最大的風力發電機生產企業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兆瓦級風電機組產能擴建項目在經濟開發區二期動工興建,將建成國內規模最大的風電產業園。此次擴建項目總投資2—3億元,占地面積500畝,一期工程項目預計2007年6月完工,可達到年生產150臺兆瓦級風電機組的生產能力,年產值將達到15億元,主要產品包括1.2兆瓦、1.5兆瓦和2.0兆瓦風力發電機組。
兩家國內著名的風電設備制造企業短時間內紛紛上馬擴建產能,這說明,一方面,在他們看來,我國風電產業有著非常廣闊的市場前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來我國風電設備生產企業在自主研發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改變了原有的國外大型機組獨霸天下的尷尬局面。根據中國國際招標網的統計數據,從2003年至2005年,我國風電設備國際招標中,西班牙戈美沙(gamesa)風能公司和丹麥維斯塔斯(vestas)公司壟斷了80%的市場份額,我國企業在同外資的競爭中,僅僅拿到了不到10%的市場訂單。風電設備對外資的過度依賴,直接導致了我國風力發電成本高昂,也影響了可再生能源戰略的推行。
2005年8月,國家發改委為改變風力發電建設項目中的自主研發缺失的情況,發文明確要求:新增風電場的裝機設備國產化率必須達到70%,不滿足設備國產化率要求的風電場不允許建設,進口設備海關要照章納稅。在這一政策的影響下,國內風電設備生產企業獲得了寶貴的發展機遇期,我國風電設備自主研發能力也得到了明顯的提升。以新疆金風、浙江運達為首的國內風電機組制造企業在同外資的競爭中逐漸扭轉了頹勢,根據中國國際招標網2006年的數據顯示,2006年前8個月風電機組國際招標數量相比往年明顯減少,這正好說明了國內風電項目對外資依賴程度的降低;而且國內企業在同外資的競爭過程中也獲得了相當的市場份額,打破了原有的外資一統天下的尷尬局面。
吉鑫和金風兩大項目擴產,標志著我國風電設備自主研發之路已初具規模。從發電機組到相應零配件,再到電力輸變設備,我國已經具備了完整的風電設備獨立生產能力,堪稱我國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的典范。應該說,風電設備制造領域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就能夠扭轉原來的頹勢,一是憑借企業的自身實力;二是靠國家的政策支持;三是整體產業鏈的配套建設;四是整個社會文化對于自主創新意識的培育。這些經驗和方法,值得其他同樣處于“內憂外患”的尷尬境地的國內制造企業學習和借鑒。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