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植保市場究竟是紅海還是藍海?這或許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一方面我國擁有18億畝基本農田,每年需要噴灑農藥的區域巨大,而現在絕大部分的農業植保以人工背負和噴桿式噴灑為主,作業效率低、勞動強度大不說,還有農藥中毒的安全隱患,而農業植保無人機噴灑效率高,安全性好,防治效果優,優勢十分顯著。而且從數據上看,從2014年全國農業無人機695架的保有量,到2017年全國已近萬架的規模,不過區區3年時間,行業需求和發展都堪稱井噴,未來市場規模可達千億,可謂地地道道的藍海。
而另一方面,關于無人植保機的爭議和問題也是源源不斷,在地形開闊,農田成片的新疆和東三省等作業區域,出現了各個無人植保機隊伍激烈競爭,爭相壓價的局面,市場混亂無序,與此帶來的則是低價低質服務的出現。而一些無人植保機操作不便,易損壞,難維修,飛行事故頻發,給農民帶來的不僅僅是使用成本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耽誤農時,影響作物生長,從而造成慘重的經濟損失。這不單破壞了無人植保機在農民心中的形象,也讓整個無人植保機行業都受到損害。
a面與b面,或許合在一起才是事情的全貌。那究竟什么樣的無人植保機才是當下中國農業所需要的?
“人、機、劑、技”——這是無人植保機四要素。飛手、無人機、藥劑、技術支持,缺一不可。這是我5年來帶著天翼合創團隊,從黑龍江到海南全國四處田間地頭實操實練得出的結論。“有了無人機就萬事大吉”?這樣的認知過于膚淺。正如軍隊作戰其實是系統對抗一樣,無人植保機同樣需要構建出一個完整的生態圈,才能發揮出真正的效用。
362 401 >
天翼合創創始人馬勇
人:好飛、易飛,農民也能當飛手
在無人植保機圈子里,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無人機企業自有的飛防隊,很少出事故問題;但飛機一旦到了農民手里,問題就層出不窮。
是飛機的問題嗎?當然是飛機的問題!如果僅僅以硬件銷售的模式來發展無人機植保行業,把飛機交給農民了事,這是不負責任的行為,也是制約行業發展的一個主要因素。
飛行員、飛手——在無人植保機領域,這不應該是高不可攀的圈層,而是人人都可為的低門檻行當。簡單易操作顯然是必要的,而完整嚴格的培訓也是必不可少。天翼合創的無人機產品,操作簡單,培訓1~2周即可熟練操作;而培訓關也被嚴格把控,避免出現購機客戶由于不會使用而產生各種故障,影響農作物的生長。
誰來飛,當飛手有什么好處——這中間,還涉及到一個經濟利益的問題。天翼合創的無人植保機,從飛手的培訓角度來講,一周就能出師去作業,但要飛得好,還得作業個一兩千畝,積累幾十個小時的飛行時間。在飛手的招募上,天翼合創也采取了多種形式,有單純的提供勞務服務,也可以與天翼合創的合作社共同出資合買,或者干脆自己獨資買下——“賬人人都會算,效益好,大家自然會把飛機買下來。飛手的技術成熟了,我們售后服務壓力的也小。”
這是一個“飛手變客戶”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或許還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農村空心化的面貌——當飛手,能吸引許多農村的年輕人回歸到田間地頭。“‘開著飛機’回去,好玩、新鮮、賺錢又多,而且走到哪里都受人尊重。”
605 403 >
中國農業大學與天翼合創共同組建的女子飛防隊
機:無人植保機,最重要的是抗摔
或許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對于無人植保機四要素中這個關鍵的“機”,我認為最重要的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科技名詞,而是聽起來有些糙的“抗摔”。
“你不能把無人植保機定義成‘飛機’,其實它就應該是‘會飛的拖拉機’。”這些結論來自于我在田間地頭多年實踐得出的經驗。無人植保機作業區域地形、天氣多變,出錯難免,但農業植保的活兒都是急活兒,耽誤不得。要是無人植保機不抗摔,一磕就壞,“那等你返廠維修回來,害蟲該吃的都吃了,病害把農作物也毀壞光了,還要你來干嘛?”
天翼合創開創性地把無人機與農機的設計理念深度融合在了一起,設計制造出了全球首款摔不壞的多旋翼無人機,并獲得多項專利。什么叫抗摔?列一組數據你就明白——在實際操作難以避免墜機的情況下,能夠快速簡單(典型修復時間15分鐘),花費低廉(典型維修費用1元)地進行修復即可繼續作業,通常情況不需返廠維修,不耽誤農時。
可靠性設計顯然是天翼合創首先注重的,只有將對無人植保機的操作要求由“高精尖”降低至“粗放”,允許“菜鳥”盡情地犯錯誤,對使用、維護的要求達到“傻瓜”級,才是真正適合目前中國市場的無人植保機。
559 248 >
劑:藥劑與施藥技術,兩手都要硬
有了飛手,有了無人機,接下來什么是關鍵?那就是灑什么,怎么灑。
農業可能是那些虛頭巴腦的所謂“互聯網思維”最不能容身的行業——不能光有線上,更重要的是線下。在無人機植保領域,飛機再好,資金雄厚也只是其中一塊,不懂農業,沒有農場作業的基礎,最后出來的效果就是一塌糊涂,而農民則成為了最后的受害者。
無人機植保中的藥劑和施藥技術,就是灑什么和怎么灑的問題。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在天翼合創,除了無人機技術專家,也不乏重量級的農業專家,副總裁劉杰是水稻防控專家和水稻飛防除草技術的開創者,天翼合創還邀請中國植保無人機之父,中國農業大學藥械與施藥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何雄奎教授、中國農科院植保博士,農藥及植保行業資深專家汪建沃作為公司的專家顧問;同時,天翼合創也與中國農大、吉林金秋藥業、江蘇克勝藥業等科研機構和專業公司進行了深度合作。
在過去的幾年間,北至黑龍江,南到海南島,天翼合創的團隊在全國范圍內的大范圍轉場作業中,也取得了各種地域、地理、地質、氣象,各種農作物、生長期、病蟲害等條件下的施藥技術的積累——“不同的地理環境,不同的溫度、濕度,還有不同的農作物和生長期,不同的病蟲害,施藥技術都不一樣。很多飛行參數,包括速度、高度、作業時間、藥劑用量等,都要有相應的變化”,而天翼合創已然完成了這一系列的積累,這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我們分解成了幾十種作業模式,針對不同的應用任務,很方便就能切換”。
技:農事綜合服務站,一站式全面支持
無人植保機只是切入農業市場的第一步,天翼合創下一步要做的,就是以無人植保機這樣一個“先天的智能農業裝備”,來引領整個農業的機械智能化。
無人機只是農業智能裝備一個最初的機械,逐漸還要向其他智能裝備發展,我們就以此為契機,在各地建立農事綜合服務站。“農事綜合服務站”與傳統的農業合作社截然不同——前者只負責小規模的農機農資銷售和一部分農業服務,而天翼合創的農事綜合服務站,則是一站式的提供設備、技術、資金,圍繞飛防服務,整合種子、農藥、化肥等資源,在對農戶進行一站式全面支持的同時,服務站也能獲取全程農事的收益。
中國農村土地集約化經營深入發展和現有農村合作社的功能有限,都是催生天翼合創所要構建的一站式農事綜合服務站的背景,我們利用在農業領域扎根多年的積累,和渠道建設的優勢來建站點。
第一個服務站已經落戶吉林松原,未來還將向全國范圍鋪開。種子農藥化肥農業技術,耕種管收儲運售,全程農事服務都囊括其中。光靠賣飛機打藥是不夠的,必須建立一個創新的綜合體系,多方面獲取利潤,這就是天翼合創的模式。
來源:中國財經觀察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