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20多年來,祖國面貌日新月異,各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皮革行業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湖州二輕是原輕工部定點生產皮革機械的專業廠,建廠有半個世紀了,目睹了我們皮革行業巨大變遷,70至80年代的制革廠至今歷歷在目,清一色是國營、大集體的體制,日產量僅有800-1000張牛皮。改革迎來了民營企業的風起云涌,生產力發展的勢頭銳不可擋;開放引進了外資,行業中又產生了新的動力,又有了新的機制:有民營、股份的、獨資的、合資的……多種形式的體制取代了全民、大集體的機制,企業增長的幅度以二位數、甚至三位數的速度遞增,中國皮革行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成為世界主要皮革產品基地。像廣州、福建、浙江(溫州、海寧、桐鄉)、山東、河北等地區均形成了市場及生產基地。
隨著中國成為皮革工業大國,皮革機械行業也得到了蓬勃發展。
皮革機械行業包括制革、制鞋及皮件機械部分,為皮革工業生產提供機械及自動化生產裝備。皮革機械的發展,改變了皮革工業從手工作坊的生產方式到機械化、半自動化大規模工業的生產,提高了產品質量,提高了生產效率。皮革工業的發展相應為皮革機械行業發展提供了空間及商機,八十年代,國家定點生產皮革機械的企業不足50家,產值在1億元人民幣,而現在全行業企業總數超過200家,產值近30億人民幣。其中制革機械占有國內市場的60%以上,制鞋機械占有國內市場的70%以上,目前皮革機械已經出口到東南亞、南美、非洲等地區及國家,甚至返銷意大利、西班牙等歐洲皮革機械老牌國家。
全國皮革機械制造的行業,都非常珍惜今天的商機,不斷與皮革行業交流、溝通,使用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研制新產品,提高了產品檔次、加工精度,相當于進口設備的皮革機械產品不斷投放到市場,上海國際皮革展覽就說明這一點。80年代參展的國內產品都極少,全是國外進口設備放滿展臺,外商對我們的設備不屑一顧,今天情況整個倒過來了,大攤位的全是國產設備,機械產品90%以上為國內制造,令國內外同行刮目相看。
皮革機械今后如何跟上行業的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嚴峻的課題:
第一,隨著皮革產品向高檔化的發展,所需設備也必須同步跟上。開發適銷對路的新產品是使皮革機械穩步發展的永恒主題,產品的開發及升級換代,必須滾動式推進,做到生產一代、試制一代、開發一代、調研一代,即“四世同堂”。要學習、吸收國際先進皮革機械經驗,同時自己敢于創新,在實踐中生產滿足制革工藝的好設備。
第二,要著眼于高科技含量,按照制革行業臟、累、污染等狀態,開發綜合滿足多項制革工藝,形成流水線的制革設備,最大限度減輕勞動強度,控制系統盡量引進plc電腦操作,盡可能減輕污水排量及集中排污,同時從節約化料、節約水的角度來研制新設備,讓制革商家贏得最好的利潤空間。
第三,皮革行業與機械行業緊密合作,皮革工業不斷提出新工藝及新要求;機械行業在提供設備的同時,做好各項服務,共同促進皮革行業發展。皮革機械行業有責任,也有能力做好行業發展的基礎后備工作。
今后五年中國皮革機械將會出現重大變化。
國際皮革機械產地已經從意大利轉移到中國,中國應如何發展,成為從大國到強國。主要有兩點:
1.中國皮革行業的發展決定了皮機的發展,今后的五年,中國皮業進入了“二次創業”的新時期。皮革產品的先進性與現代化生產對皮革機械將提出更高的要求。皮革行業在中國方興未艾,中國已成為世界皮革加工和貿易中心。全國皮革機械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我們要利用好這一機會,努力發展,為皮革工業的發展貢獻力量。這也需要與皮革和制鞋行業的企業家一同努力。特別令人欣慰的是第二代的制革企業家已經成長起來,制革行業的管理隊伍也有了質的提高。他們是新世紀的人材,擁有現代化的專業技術及管理知識,能夠把握皮革行業的未來。我們有信心發展中國皮革機械,發展中國皮革工業,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創造中國品牌機械產品,引領皮革工業技術新潮流。
2.中國皮革機械雖然已經走出國門,可望在今后的五年里,在國際市場占有更大的市場份額。第三世界的國家非常歡迎中國生產的皮革機械,特別是制造工業較集中的東南亞地區。例如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泰國、印尼、越南等國,特別是印度,一個多世紀來,皮革廠均集中在市區內,污染直接影響了城市發展,國家政府出錢,牽頭搬遷制革廠,幾十年的設備搬動時,必須大幅度更新,以往設備均從意大利進口,目前中國皮機在價格上對他們最有吸引力,還有其他城市,均面臨著搬遷的選擇。中國皮革機械開始走進國際市場,這個空間會愈來愈大。皮革機械行業應組織起來,加強對外宣傳,企業作好ce認證等方面基礎工作,培養外貿人才,使中國皮革機械參與到世界皮革工業的競爭中。
在新的發展機遇到來之際,我們要理順思路,落實規劃,腳踏實地,奮力拼搏,在第11個五年計劃中,讓皮革行業再創輝煌。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