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的金屬大牛市幾乎對所有金屬加工企業都造成了影響,實力偏弱、經受不住成本飆升而關門大吉的民營小企業不在少數。
■一些大型加工企業憑借自身強大的實力,與上下游企業簽訂所謂的“開口合同”,將價格風險分散轉移。但是風險并不會就此消除,而是被轉嫁到了供貨商那里。
■對于能夠幫助企業規避價格風險的套期保值工具的利用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
金屬價格進入“高價時代”已經成為市場共識,在這種形勢下,國內民營金屬加工企業該如何應對市場的高價格,他們是否已學會利用做套期保值來促進企業的穩定經營?近日,記者赴浙江永康、臺州地區進行調研,深入了解了當地民營金屬加工企業利用套期保值工具化解金屬價格風險的狀況。
“夜半來電”不靈了
以小五金稱雄國內市場的永康市,大大小小從事金屬加工的民營企業極多,大部分企業處于中間流通環節,對銅、鋁的產品進行粗加工,靠賺取加工費維持企業經營。中大期貨永康營業部總經理王好為表示,在永康,期貨價格早就成為了現貨的指導價,幾乎所有企業都安裝了行情觀測軟件,每天跟蹤期貨,并以此決定在現貨市場上的采購行為。全國最大的廢舊金屬市場之一———永康廢舊金屬材料市場已將上海期貨交易所的金屬報價作為場內指導價的重要參照標準。
中大期貨相關人士向考察團講述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兩三年前,永康人對期貨價格的認可程度還很低的時候,有位外地的供貨商殷老板能夠“未卜先知”。殷老板喜歡在半夜和別人敲定價格,而他一旦調低報價出貨,第二天的現貨價格必然暴跌,很多和殷老板做生意的老板都感到很驚奇,吃了幾次虧后,凡是在半夜接到殷老板的電話,老板們總是正襟危坐、不敢怠慢。
其實,這是因為殷老板對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金屬價格分外關注,經常盯盤到半夜,所以掌握了第一手的信息。而現在,他再也沒有這樣的“神通”了。有位老板表示,殷老板半夜再打電話要求出貨,自己絕對不會忙著答應,而是先打開電腦,比較一下lme和上期所的金屬報價,再行定奪。
套期保值仍有巨大潛力
記者在考察中也了解到,雖然加工企業相當重視期貨市場所發現的價格,但還是有不少企業“只看不保”,期貨行情對于他們來說,大多是用來了解金屬的最新報價,避免在現貨市場上“盲人摸象”,而對于能夠幫助企業規避價格風險的套期保值工具的利用則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
事實上,今年上半年的金屬大牛市幾乎對所有金屬加工企業都造成了影響,實力偏弱、經受不住成本飆升而關門大吉的民營小企業不在少數。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幾方面。首先,一些民營企業對如何參與期貨保值還不夠了解。永康地區民營企業數量龐大,大量民企老總依靠自身的勤勞,以及敏銳的市場嗅覺和膽識發家致富。他們習慣親歷親為,在現貨市場上憑借自己多年的經驗判斷原材料走勢,而對于套期保值具體如何操作心中沒底。永康地區某大型保溫杯制造商的一位副總向記者表示,根據集團的發展戰略,該企業年底將大規模采購鋁材,因而對于鋁價的走勢頗為關注。“套保一定要做,我們很早就在期貨公司開了戶,保證金也打了進去,但直到現在為止也沒有正式交易,主要還是不太懂。”
對于上述情況,隨行考察的浙江中大期貨永康營業部總經理王好為、南華期貨臺州區域總部總經理繆訊均表示,期貨公司有義務也有責任對加工企業的管理人員進行培訓,把套期保值、規避價格風險的理念傳播到整個行業。
“開口合同”難防風險
還有一種情況頗為值得關注,一些大型加工企業憑借自身強大的實力,與上下游企業簽訂所謂的“開口合同”,將價格風險分散轉移。位于臺州的某大型鋁加工企業銷售總經理告訴記者,他們集團給供貨商的價格永遠是發貨前5天現貨市場的鋁價加上加工費。“鋁價根據市場價格波動,加工費固定,我們企業基本不承擔價格風險。另外,公司還備有多達1000噸的庫存,隨時可以應急”。據了解,上述做法在鋁加工行業相當流行,開口合同可以令企業“獨善其身”,價格風險全部由外包企業承擔。王好為指出,有實力的企業這樣做無可厚非,但是風險并不會就此消除,而是被轉嫁到了供貨商那里,這就要求供貨商的實力也很強,否則的話,一旦金屬出現類似上半年的暴漲,供貨商大面積被擊倒,上游企業還是要面臨斷貨的威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