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秋季廣交會抽樣統計顯示,我國出口產品50%為貼牌,29%無商標,只有21%擁有自有商標。
中國已經成為舉世矚目的“世界工廠”,尤其是作為機械三大基礎件之一的緊固件,在繁榮景象下缺失了很多重要的環節,一方面,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企業的企業,幾乎為零;另一方面,“中國制造”本身,也存在著許多問題。
國外一家緊固件企業的員工就對記者談起:“前不久還根本不是我們對手的中國緊固件廠商,不知不覺之間就已經發展到了能夠與本公司低檔產品進行競爭的水平。”緊固件設備對產品可靠性、同一性的要求是很高的,臺灣產的冷鐓機在內地大量普及,證明中國緊固件制造力已經得到較大提高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是中國在緊固件產品制造方面還存在著明顯的弱點。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緊固件企業最大的弱點就是產品質量不穩定,盡管中國有數不清的緊固件企業,但良莠不齊。國外采購商從中國企業采購之初進行質量檢查之后,仍發生供應質量有問題的緊固件的現象不在少數。中國緊固件制造的品質是有一種絕對趕不上日本、德國、韓國的差距,高強度緊固件基本上都是保安件,俗稱是“特殊工序的產品”。
中國的緊固件制造業形成規模不足20年的歷史,產品制造經驗尚淺,不少企業都是靠模仿、仿造過日子,因此,企業面臨著人才的嚴重不足,“只要到緊固件企業車間里實際看一看,就會發現到處都是年輕員工”。
與國外跨國公司相比,中國緊固件制造的弱點及熟練工問題,技術工人、高級技術工人匱乏,尤其是高級冷鐓工、搓絲工,到處都有高薪招聘廣告。中國的緊固件制造業無論發展的有多快,今后至少需要10年時間去培育熟練技術工人。
國內緊固件制造業經過這些年的發展,確實在某些層面已經具備了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一些發展較早的企業資本實力相當雄厚,有能力購買到高等級的先進制造設備來保證品質,同時人工費用又很低廉,確實已經占領了部分市場份額,但是絕大部分企業還沒有從根本上升級自身的管理理念,把自己的生存之本寄托在設備的營銷上,卻忽略了體制的完善和戰略的規劃。制度的完善、人才的培養和技術研發的鉆研,這才是中國緊固件與世界先進水平最大的差距。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