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又一起“名牌”評價的騙局被揭穿:國家工商總局幾天前在其官方網站聲明,從未成立“中國工商行政管理協會”和“中國工商管理協會”,兩機構開展的“中國馳名品牌”評選是場大騙局。
這是將國家認可的“中國馳名商標”認定和“中國名牌”評選互相“嫁接”,編造出一個“虛擬”的名頭進行詐騙的又一案例。是又一起典型的“傍大款”行為。說實話,記者得到這一消息的時候,并不吃驚,因為在記者本人這幾年純屬個人行為的“業(yè)余”打假行為中,這種行徑實在已經讓記者司空見慣了。真正讓記者吃驚的是,這一明顯的“假打”居然讓那么多不明就里的企業(yè)上當受騙———據悉,他們自己網站發(fā)布的“上榜品牌”就有45家之多!
這幾年,筆者得到不少企業(yè)的信賴,常常無償地為他們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其中做得最多的就是為他們收到的參評各種“大獎”、“名牌”之類的傳真、通知鑒別真?zhèn)巍Uf來可悲,凡是獲得“中國名牌產品”稱號的企業(yè),幾乎沒有一個沒有被這類的李鬼糾纏過,其中還不乏一個月就收到各類“評選”幾十個的。他們被“評選方”軟硬兼施,有死磨硬泡的,有威脅恫嚇的,有拉出某某顯赫領導、權威部門來說事兒的。
其實要鑒別這類事情的真假很容易,關鍵的一點就是看他收不收錢。他既然是非法,那么無論他兜多少圈子,掙錢才是他的惟一目的,所謂萬變不離其宗。他總要說一個價,而一旦他說出這個“價”來,那么你就可以百分之百判定了。因為現在國家所有的正規(guī)評價中,沒有一家收費。這種鑒別方法肯定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其次,無論他蓋了多少顯赫的章,掛了多少“中國”的銜,都經不住他上級機構的核實。你要心里不踏實,給他上級機構打個電話,不用認識人,公事公辦即可,因為他再大的本事也不至于收買了包括你隨意打的一個電話的一個隨意接聽的人。世上這么巧的事情只發(fā)生在小說里。
你要還不踏實,就核實他的地址。像上頭說的所謂“中國工商行政管理協會”和“中國工商管理協會”,一個是借用了別人的門牌號,一個根本就沒有這個地址。
當然,也有一些本來就不想走正規(guī)途徑的企業(yè),他們根據某些“潛規(guī)則”,認為花錢就能買獎項、買名頭,于是明知是假,也愿意去買一個來“光耀門楣”。這本是周瑜打黃蓋,但是,這樣的企業(yè)多了,就給了那些騙子們生存空間。無論怎么樣吧,就算是做一點公益事業(yè),這樣的企業(yè)也還是越少越好,因為那個買來的光燦燦的牌匾實在不值錢。有本事自己去掙一個值錢的牌匾來掛掛。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