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nature 】 雷鋒網消息,在新的研究中,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算法能夠準確識別頭部ct掃
【 圖片來源:nature 】
雷鋒網消息,在新的研究中,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算法能夠準確識別頭部ct掃描中9種不同程度的異常。
研究人員從印度20家醫院門診放射中心,收集了超過313000張匿名患者的頭部ct掃描影像來訓練其算法,并隨機選擇9000多名患者的21000個掃描樣本驗證算法。結果顯示算法能夠準確識別頭部ct掃描中9種不同的嚴重異常。
這項由印度qure.ai公司資助,題為《deep learning algorithms for detection of critical findings in head ct scans: a retrospective study》的研究,發表在《柳葉刀》(the lancet)雜志上。
急診室腦ct識別困境
頭部ct(腦ct)檢查,是利用ct對顱腦進行檢查的一種方法。在頭部受外傷時,腦ct是最重要的影像學診斷方法。腦ct可明確顯示顱內腫瘤的數目、部位、大小、輪廓、密度、瘤內出血、鈣化以及擴散程度。
通常急診顱腦ct常見的疾病包括顱骨骨折、硬膜外血腫、硬膜下血腫、蛛網膜下腔出血、高血壓性腦出血等多種類型。
據《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研究顯示,近年來美國急診室計算機斷層掃描(ct)使用率呈不斷攀升趨勢。
但與之成鮮明對比的是,急診室病人通過頭部ct掃描正確診斷分類,并最終搶救成功的案例數增長趨勢并不明顯,比率只是略有上升。
急診室醫生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如何通過頭部ct掃描將病人頭部創傷類型快速準確地按病情輕重緩急區分開。
ai識別九類頭部創傷
由印度qure.ai 公司、印度那格浦爾ct和mri中心、美國梅奧診所放射科、印度新德里成像,神經科學和基因組學高級研究中心組成的研究小組,在2011年到2017年六月之間,進行了一場ai識別腦ct研究。
算法數據來自印度約20個中心,超過313000張匿名患者頭部ct掃描影像(排除了7歲以下患者的術后掃描)。研究還隨機選擇了9000多名患者的21000個掃描樣本驗證算法。
研究過程中,主要用于評估算法的是auc(roc曲線下方的面積大小)。包含21095次掃描數據的qure25k數據集用于開發算法;包含第一批214次掃描和第二批277次掃描的cq數據集用于驗證算法。最初的臨床放射學報告和三位獨立放射科醫師的共識分別被認為是qure25k和cq數據集的標準。
結果顯示,經過訓練的深度學習算法能夠識別各種顱內出血(即實質內、腦室內、硬膜下、硬膜下和蛛網膜下腔)、顱骨骨折、中線轉移以及質量效應等ct異常,可以成為識別創傷環境中急性頭部ct異常的有用輔助手段。
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結果需要盡快傳達給醫生。算法的ai自動化系統應用在偏遠地區,可方便放射科醫生工作使用。
人工智能應用腦ct診斷
人工智能技術已經應用于胸部x光、胸部ct、腦ct等多種成像結果異常的檢測中。據雷鋒網了解,在腦ct檢測領域,早已有諸多玩家入局。
總部設在以色列特拉維夫的醫療人工智能公司aidoc,其基于ai的工作流程優化組合產品,可與放射科醫師合作,用于標記腦部ct中的急性顱內出血(ich)病例。
雷鋒網了解到,2018年8月,美國fda批準了aidoc其組合產品,這也是fda批準的全球首個利用深度學習技術,協助放射科醫生進行分診工作的產品。
來源:鳳凰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