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上午,西北油田采油三廠10-6計轉站正在進行探傷作業。現場的巡線工程海南正遙控著一架無人機,從10-6計轉站出發,順著管線向井站緩緩而去,操控手柄時不時傳來“嘀嘀”聲。
“有問題!”程海南一直緊盯著的屏幕上忽然出現了一塊黑點,經驗豐富的他,立即操控無人機下降,想看個究竟,“看這塊黑的地方,很可能就是管線刺漏形成的。我們在巡檢中一旦發現類似的問題,就會探個究竟,確認是不是管線刺漏了。”當無人機降到有效低度后,程海南才發現屏幕中的黑點實際上是低洼處的一片濕地,只是虛驚一場。
“2012年,我當上了一名巡線工,現在算起來,已經整整6年了。那個時候根本沒有無人機,管線巡檢只能靠兩條腿。”程海南松了口氣,想起當初人工巡檢時吃過的種種苦頭,不禁一陣感慨,“那時可沒有現在這么方便,人工巡檢只能靠人工判斷,萬一判斷失誤,不僅浪費人力財力,還會影響正常生產,甚至產生安全問題。”
完成了一段管線的巡檢任務,無人機順利返航后,又飛向另一條管線開始檢查。“你看現在,巡線已經越來越智能化了,無人機往管線上空一飛,哪兒有管線刺漏、甚至刺漏大小,都能通過屏幕清晰看到,只要認字兒就看得懂!”程海南說,以前自己負責的每條管線要經過五六個小時才能巡完,間隔兩三天才能進行第二次巡檢,巡線時間長,頻次間隔大,容易埋下隱患。開始智能油田建設后,油田的設備不斷更新換代,智能設備的普及也正在加速。如今的管線巡檢,夜間也能全覆蓋,大漠戈壁上幾乎沒了巡檢人的足印。程海南坦言,隨著技術的不斷更新,管線發生安全事故的概率確實下降了。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