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的勞力士、浪琴手表,日本的索尼、美能達、柯尼卡相機,摩托羅拉、諾基亞、菲利普手機……說起這些大名鼎鼎的國際名牌,人們耳熟能詳。但是,知道這些國際名牌產品的某些零部件是在昌化精密元器件制造業基地生產的人,可能并不多。據昌化鎮黨委書記周軍介紹,這里生產的精密元器件涵蓋手表、照相機、手機、電腦、汽車等等現代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各個方面,產品遠銷瑞士、日本、法國、韓國、香港等歐亞國家和地區,國際市場占有率極高,如手表螺釘的產量就占全球市場的80%以上。
大山深處形成“國際名牌鎮”,并不是偶然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一批國營大企業的相繼改制和搬遷,昌化鎮集聚了一批懂技術、會經營的機械加工行業骨干人才,面對市場經濟的挑戰,他們選擇了自主創業的道路。杭州華通精工器件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經建就是其中的領軍人物之一。
杭州華通精工器件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內燃機配件廠,1989年企業改制后,陳經建把企業定位于機械類精密加工制造企業,主攻手表螺釘生產。由于產品質量好,企業逐步發展壯大,產品占據了全國市場的半壁江山。1992年起,他每年都參加在香港舉辦的世界鐘表博覽會,在那里,他結識了一批世界各地的業內人士,并成了朋友。通過這些朋友,他的產品逐步打入了瑞士、日本等世界著名手表產地。在此基礎上,他不斷拓展生產領域,產品由單一的手表螺釘發展為手表配件、手機配件、眼鏡配件、機電類配件、微型軸承、醫療器械配件等六大類200多個品種,年出口交貨值達1300多萬元。
有著華通公司同樣創業經歷的精密元器件制造企業在昌化鎮不在少數。隨著新劍、華通、青平等一批精密元器件加工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企業逐步將一些技術要求相對較低或需要先進行粗加工的產品放到公司外加工,一些中小企業和個體加工戶看準了這個契機,紛紛上門要求加盟。目前,全鎮已擁有這類中小企業和個體加工戶100余家,僅華通公司一家企業,就有40多家加工企業和加工戶為其配套生產,每年為公司提供1500多萬枚螺釘胚子,公司則向這些企業和加工戶支付加工費300多萬元。
企業要發展,毫無疑問要保證產品質量。為了提高中小企業和加工戶的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龍頭企業為他們提供技術標準、生產原料和生產工藝,并定期上門走訪,進行技術指導,幫助解決實際問題,促進了中小企業和加工戶的健康快速發展。不少企業和加工戶從原先三、四千元一臺的舊設備起家,不斷積累,更新設備,目前已經擁有五、六萬元一臺的新設備,為產品質量的穩定、提高奠定了基礎,使精密元器件生產制造形成了產業鏈。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