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8日,在太原重型機械集團公司挖掘焦化分公司裝配現場,國內首臺wk—35立方米礦用挖掘機順利通過出廠驗收,并“遠嫁”位于內蒙古的神華集團準格爾能源公司哈爾烏素露天礦。
這一型號的挖掘機不僅在工藝和技術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而且比國外進口的同類電鏟造價降低。至此,我國大型挖掘機的自主研發記錄再一次被太重集團刷新。而這一成績的背后,是太重集團用科技創新鋪就的攻堅之路。
嘗試自主創新打破進口依賴
大型露天礦設備是山西省裝備制造業振興的重點領域,也是亟待國產化的國家重大技術裝備。1961年,太重仿照國外3立方米挖掘機,試制成功我國第一臺4立方米挖掘機,開創了我國自行開發研制大型挖掘機的歷史。此后幾十年中,太重一直通過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積累制造經驗。
然而長期以來,我國露天礦向大型化發展的過程中,所需斗容量20~50立方米的大型礦用挖掘機基本上依賴進口。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能源需求缺口加大,對礦山規模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意味著開發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礦用挖掘機迫在眉睫。為了突破國外同類產品的技術瓶頸,2005年,太重開始了完全自主研發的嘗試。經過一年刻苦攻關,我國第一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wk—20立方米挖掘機正式投入使用,打破了長期以來我國露天礦大型挖掘機被國外公司壟斷的歷史,也為太重繼續開發更大規格的大型礦用挖掘機積累了經驗。
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
wk—20立方米挖掘機的研制還只是攻堅之路的起步階段,從wk—20立方米到wk—27立方米,再到wk—35立方米,太重在大型挖掘機的研制上一步步實現突破。
這期間,太重陸續與華能伊敏、中電投霍林河、神華準格爾、中煤平朔等國內大型煤礦集團簽訂了10余臺wk系列大型挖掘機的合同。大型礦用設備實力的提升為我國自主開發2000萬噸級、3000萬噸級大型露天礦奠定了基礎。
今年2月,太重再度與中煤集團“聯姻”,簽署了wk—55立方米挖掘機的生產制造合同。從我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第一座重型機器廠起,經過四十多年以創新為導向的不懈努力,太重已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大型挖掘機制造基地。
在大型礦用挖掘機系列產品的自主開發過程中,太重瞄準國際先進水平,特別是針對核心的電氣控制技術,成功地研制了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交流變頻調速系統,取代了傳統的可控硅供電和直流電動機系統,使產品水平達到國際一流。
10立方米挖掘機從開始設計到正式投產,經過整整10年;20立方米挖掘機從設計到制造歷時12個月;35立方米挖掘機僅用十個月就投入使用……
將科技成果以最快速度轉化為生產力,是太重在產品開發和生產制造中堅持的準則。挖掘機規格愈來愈大,但新產品問世周期卻愈來愈短,如此快速的轉化過程靠什么?太重集團董事長高志俊說:“自主創新是支撐太重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筋骨。”
現在,大型礦用挖掘機已是太重的主導產品之一,目前累計生產各種類型礦用挖掘機1000余臺,市場占有率在95%以上,產品遍布國內露天煤礦、鐵礦、有色金屬和建材礦,并已出口到巴基斯坦、越南等地。
自主創新給太重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也為我國裝備制造業騰飛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