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清潔能源是撬動能源結構調整乃至整個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支點,綠色發展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污染問題的根本之策。
近年來,新疆電力有限公司大力推動綠色發展,大電網建設使新疆的清潔能源進一步實現大規模優化配置,“再”服務新能源清潔低碳轉型與全社會節能減排;的大規模應用,節能減排效果顯著。這一系列舉措改變了新疆城鄉居民的生活習慣,以電為中心的清潔、低碳、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正在逐漸形成。
疆電外送 共享綠色發展
2018年12月31日15時21分,±1100千伏昌吉—古泉直流雙極四換流器解鎖成功,標志著我國自主建設的世界首個±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實現雙極全壓送電。該工程的建設標志著“疆電外送”又多了一條直流大通道。
“疆電外送”僅僅是新疆能源和電網發展的一個縮影。自中央新疆座談會召開后,新疆圍繞“一帶一路”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不斷加大清潔能源發展規劃和電網建設力度,在滿足生態環境、電源與電網協調發展、區域電力消納能力與送出容量有機結合的前提下,將新疆新能源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推動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實現綠色低碳發展。
面對新疆新能源的“井噴式”增長,大規模配置和消納成為頭等大事。“疆電外送”成為新疆在區域內電能嚴重供大于求、民生供熱壓力巨大、電網調峰和新能源消納空間嚴重不足的背景下,解決新疆電力行業當前存在的巨大困境,謀求電力行業長遠、健康發展,新疆電力進行的創新嘗試。
2010年11月3日,新疆與西北750千伏聯網工程正式投運,結束了新疆電網孤網運行的歷史,這也給新疆的優勢能源轉換戰略送來了一把“金鑰匙”,使“疆電外送”戰略規劃成為現實。2013年6月,750千伏新疆與西北主網聯網第二通道建成投運,“疆電外送”能力進一步提升。2014年1月,±800千伏哈密南—鄭州直流輸電工程投運,成為連接新疆和中原大地的“電力絲綢之路”。運行4年來,該工程輸電量已突破1000億千瓦時。
與此同時,新疆電力還積極推進新能源參與“疆電外送”、擴大與燃煤自備電廠調峰替代交易等措施,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全年實現新能源消納476.9億千瓦時,同比增加14.8%;棄電比21.2%,同比下降6.7個百分點。
截至目前,新疆電網已形成“兩交兩直”外送通道,邁入了超特高壓、交直流混聯時代,外送能力達到1100萬千瓦。預計到2020年,“疆電外送”將實現“兩交三直”的網架結構,外送能力將達到2400萬千瓦。
清潔供暖 再添一抹新綠
連日的寒風被暖陽驅散,湛藍色的天空和白雪構成了一副冬日的畫卷。冬日的尉犁縣變得晴朗如畫,“煤改電”項目構建起新型的綠色度冬方式,讓家更暖天更藍。
“今年過冬還擔心家里溫度會不會低,采暖費會不會漲,現在看來是多慮了,家里和以前一樣暖和,采暖費也沒上漲,更重要的是縣里的空氣比以前好多了,沒有煤煙味了,早晨一出門就能看到湛藍的天。”家住尉犁縣三號小區的張明輝面對“煤改電”帶來的變化,自豪地說。
在尉犁縣“煤改電”項目中,全縣8臺10蒸噸以下的燃煤鍋爐全部淘汰,改用14臺2080千瓦的電鍋爐以滿足城區65萬平方米集中供暖需求,按每天用電量100萬千瓦計算,一年可以節約標煤1.8萬噸,減排二氧化碳4.32噸。“尉犁縣電鍋爐的改造實施,將使尉犁縣成為新疆首個縣域燃煤供暖區。”尉犁縣供電公司營銷部主任王東介紹,尉犁縣今后還將大力推廣清潔采暖模式,該公司將進一步提高電網安全保障,積極服務清潔能源消納,加快提高清潔供暖比重。
尉犁縣“煤改電”僅僅是新疆清潔取暖的一個縮影。數據顯示,2018年新疆居民等民生領域電采暖客戶66742戶,用電采取直接交易方式,年用電量10.24億千瓦時,到戶均價0.178元/千瓦時。
電化新疆 共筑綠水青山
能源發展成為新疆發展的主動力,綠色發展成為主旋律。得益于新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和發展,新疆自治區政府出臺《加快推進電氣化新疆工作方案》,推動用清潔、安全、便捷的電能構建范圍更廣的新型電力消費市場,消納富裕電力,提升電氣化水平,帶動相關設備制造行業發展。
作為新疆的東大門,哈密依靠豐富新能源資源優勢吸引發電企業落戶,打造出國家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促進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換。同時,為推廣哈密市新能源汽車的應用,推動節能減排和大氣污染治理、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2016~2018年,哈密投資建設公交站充電基礎設施,購置102輛新能源公交車和出租車,規劃建設充電樁個,分散式充電站159個。
隨著國家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以及“電氣化新疆”方案的實施,越來越多的購車者把目光投向新能源汽車。目前,在哈密、和田、阿克蘇,電動公交車穿梭于大街小巷,成為城市的一道獨特風景。除新能源汽車和高鐵外,新疆電力還在軌道交通、石油勘探、機場apu等領域,積極推行“以電代油”工程。烏魯木齊國際機場34座廊橋已全部完成apu(輔助動力裝置)改造,實現了橋載電源全覆蓋,為全面打造綠色航空港助力。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