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希平創辦的甬微集團以軸承機械起家,現有億元資產、八項技術專利。
與其他人比起來,莊希平的起步之路走得看似十分平坦,他說是因為從一開始就找準了路,不用像其他人那樣反復摸索。他走的路是專攻依賴進口的產品。這卻是“啃硬骨頭”的事情。
辭去廠長職務獨闖天下
和大多數浙商一樣,莊希平出身農民,家境貧寒。19歲的莊希平到了寧波無線電九廠當學徒。苦累了一年后,藝成回家的莊希平馬上就成了搶手的人才。他進了村辦企業當模具師傅。莊希平一干就是十幾年。從模具師傅一直坐上了廠長這頭把交椅。
198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綠遍大江南北,也吹動了莊希平潛藏已久的激情。他辭去了廠長職務,一個人單槍匹馬闖天下去了。
他沒有什么大的資本,憑的不過是3萬元的資金和自己的模具技術。而這3萬元連一臺新設備都買不起,他只好買二手的舊設備。廠房是租來的一個倉庫,面積不足百平方米。莊希平不僅當廠長,還兼任技術指導,手把手地把技術教給員工。盡管最初只有十幾名員工。但是莊希平堅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這個小作坊式的工廠逐漸壯大。剛開始他生產的是用來做軸承的機械,踩準了市場空白點,第一年就獲利十幾萬元。莊希平發現那些從他這里買機械生產軸承的廠家賺的錢比他還多。顯然做軸承前景更廣。1991年,他也做起了軸承。
尋找替代進口產品
剛起步時,莊希平發現國內基本沒有廠家生產微小型軸承,全依賴進口。分析原因是國有企業覺得利潤小不愿做,私營企業過不了技術的關口。莊希平就在這空白處做文章:做替代進口的產品絕對雙贏,自己的成本與價格低于進口,競爭上有絕對優勢;原先依賴進口的企業,既能大大降低成本,又能擺脫國外廠商的限制。這種兩全其美的事,何樂而不為呢?
莊希平找準了入口,事業如順水行舟,無驚無險地駛入大海。從微小型軸承到微型軸承再到薄壁微型軸承,他迅速地積累著原始資本。但他一直在動腦筋,不斷尋找著下一個獵物。
6年前,空調市場硝煙四起一場亂戰。這讓莊希平發現了一個機會。他看到空調壓縮滑片,這個空調心臟的部件,國內無一企業能生產。啃骨頭要有耐心,不能指望一口氣就把它給吞下去。攻克這個難關,莊希平用了3年。他終于可以慶功:空調壓縮機不銹鋼滑片獲得寧波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如果國內企業想進入,他們也需要耗上3年左右的研發期,而3年后,甬微早已在銷售更高科技含量的同類產品。一步領先,步步領先。
在拼命為“中國制造”、“浙江制造”提高國產化率的同時,莊希平還在開辟另一條作戰線:國際市場。他把甬微的產品先拿到國際市場上去磨練一番,等到在大風大浪里折騰過后,再回頭進入國內市場。國際市場是真正能考驗企業和產品的地方。在國內如果碰到產品質量不過關的事,還可以討價還價,打個折扣了事,在國際市場上,這一招就不管用了。這套“安內必先攘外”的戰術,樹立了甬微國際化品質形象,由替代進口變成了超越進口,讓莊希平走得相當穩健。
科技興企成就大業
科技是莊希平敢拿硬骨頭行業開刀、敢專門和國際巨頭叫板的一把利器。
1996年,甬微投資創辦了寧波市首家軸承研究所。他們與洛陽軸承研究所緊密合作,聯合組建工程技術中心和開發研究中心,專門從事更新換代產品的研制。有研究所作為基地,科學專家和技術人才順利進入甬微。目前已有40多名高級專業技術人員正式落戶甬微,其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4名。
2000年之前,國內電機軸承無法進入國際市場,因為關鍵技術指標達不到歐美國家標準,關鍵部位的高精電機軸承只能依賴進口。是甬微改變了這一切。1997年到1999年,莊希平投資600萬元,研制生產高精度、低噪音微型電機軸承。通過專項攻關,甬微成功開發出低噪音電機軸承、汽車冷卻風扇電機軸承、電腦冷卻風扇電機軸承等系列產品,并取得相關專利。
莊希平的小軸承開始遠銷歐美,僅2000年時就創匯100多萬美元。2004年甬微的“汽車冷卻風扇電機軸承”列入國家級火炬計劃項目,甬微的小部件國產化研發,開始不斷戴上國字號的帽子。
2000年12月,甬微又投資1200萬元組建甬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綠色環保無汞堿錳電池的研發生產。2001年投產后,“雙羊”和“雙熊”電池迅速打開美國市場,不到3年就累計出口1000萬美元。2003年,“6lf22、lr20、lr14綠色環保無汞電池研制生產”,作為能源環保領域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被列入國家科技興貿行動計劃。
甬微的高技術環保產品引起國際巨頭恐慌。在2004年底,美國勁量電池援引“337”條款,起訴中國電池侵犯其無汞堿性電池生產技術專利權。由于甬微的無汞電池百分之百出口美國,莊希平參與18家國內企業組成應訴團隊,在初裁不利的情況下積極收集有力證據,終于獲得了上訴成功,贏得了這場官司。
人才為利器組建智囊團
人才是莊希平的又一把利器。
剛開始生產微小型軸承時,為解決技術難題,他四處訪賢問能。聽說上海可以請到“星期天工程師”,他就三天兩頭跑上海。在這些兼職技術人才的幫助下,莊希平跨出了第一步。
臨時且不固定的技術人才不能滿足企業長遠發展的需要,莊希平又跑到洛陽國家軸承研究所去“借腦”。這個研究所有兩位參加過國家“風云一號”衛星研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軸承方面的著名專家,歷經艱辛,以一腔熱情,終于把他們給請出了山。
外借人才只能解一時之急,莊希平決定組建自己的智囊團。1996年,他投資創辦寧波首家軸承研究所。他聽說湖南的軍工廠有很多優秀人才,因為工廠效益不好人才開始外流。他就不斷從那里挖掘人才,充實自己的智囊團。
莊希平用平坦來形容自己的創業之路,表面看來也確實如此。他說是因為選對了路,但是在千萬條大道中,他慧眼獨具地看中了這條夾縫路,靠的是膽識不是運氣。很多企業家明知里面大有天地,但就是不敢闖進去,因為他們擔心攻不下技術這道難關。啃骨頭行業需要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也更多,這也讓許多企業家望而卻步。
平靜的水面下潛藏著洶涌的暗流,站在岸上的人總以為渡河的人走得很輕松,而曾親身涉水終于抵達彼岸的人卻是辛酸苦辣一切盡在不言中。
中華工商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