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是雞頭米大量上市的季節,記者了解到,蘇州創德興芡實有限公司為了突破雞頭米手工剝殼這一瓶頸,身為機械工程師的公司董事長姚茂洪早在前幾年就開始致力于芡實剝殼機的研制,現在5臺半自動機器已經投入使用,生產的“東坡蘇芡”牌雞頭米也走向市場,讓蘇州的“千年特產”雞頭米產業化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芡實,又名雞頭米,是秋季進補的首選食物。姚茂洪告訴記者,現在市民吃到的市場上買來的所謂新鮮雞頭米都有了2、3天的生產周期,芡農們早上5點鐘開始采摘,下午才運到批發處,再到小販們的手里都要到晚上了,第二天商販再開始剝了賣,已經不新鮮了。“最新鮮的就是采摘剝都在一天內完成,這樣才能保持它的營養不流失,我們就做到了這一步,新鮮的雞頭米剝好后,立即裝袋包裝存入零下30度的冷庫中,吃的時候,解凍后味道一點都不會變。
據公司總經理華濤介紹,久負盛名的南蕩芡實原產地為蘇州葑門外黃天蕩,如今,婁葑鎮黃天蕩周邊的水鄉澤國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高樓大廈。所有芡農都在為保護雞頭米的生存和發展不斷地拼搏。同時姚茂洪也告訴記者,現在市場上的雞頭米很多都是來自吳江市同里鎮,很多老芡農也將目標轉向了純綠色、無污染的同里,在同里種植雞頭米,而以后他們的目標就是要做到最好的雞頭米產自同里。此次該公司以芡實種子機器剝殼技術為突破口,借助于蘇大等專家教授對芡實研究的最新成果,組成產、供、銷、研聯合體,共同致力于打破當前雞頭米市場街頭叫賣的尷尬局面,逐步實現蘇芡的產業化目標。據悉,現在很多企業都在和他們洽談合作事宜,這也讓他們看到了水生蔬菜的前景。
“由于蘇州市政府和農林局領導的支持和幫助,我們公司才能為蘇州千年特產雞頭米的產業化進程跨出艱難的第一步。”姚茂洪說。記者了解到,該公司團隊中的5名大學生畢業后不當求職者,堅定不移地走創業之路,同時,創德興雞頭米率先通過農業部有關綠色食品的各項檢測。現在,經過機器處理的原料只要用手輕輕一捏,雞頭米鮮粒就能完整去殼,效率相當于四五百人同時剝殼。“而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繼續研究殼仁分離的全自動機器,它將會對我們蘇州雞頭米產業的發展有極大的推動。”姚茂洪告訴記者。(李曉靜)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