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干凈的馬路,一片嶄新的建筑群巍然挺立在記者眼前。這些穿著鐵灰色鎧甲的“士兵”,整齊有致地矗立在藍天白云之下,給人一種威嚴肅穆的感覺。
這里,就是中國通用機械航母的誕生地——沈鼓集團的新遷園區。 今年6月剛剛搬遷完畢的沈鼓集團,是由沈陽鼓風機、沈陽氣體壓縮機和沈陽水泵公司3家企業重組而成的大型通用機械企業。
沈陽氣體壓縮機和沈陽水泵公司兩家企業,當年在沈陽也是響當當的角色,它們曾經都是國內同行業最具規模的龍頭企業。由于計劃經濟的僵化體制以及市場不景氣等因素,它們一如鐵西區眾多裝備制造企業一樣,一度陷入低迷狀態。2004年8月,借鐵西區“東搬西建”、土地置換的契機,沈陽市以及鐵西新區兩級政府對原沈鼓集團增資入股,以沈鼓集團先進的管理方式和優秀的企業文化重組沈陽水泵廠和沈陽氣體壓縮機廠的優質資產,建立了新的沈鼓集團。
沈鼓集團的副總經理、當年搬遷總指揮孔躍龍表示,“當時,打破各自為戰的格局,實施重組,是3家企業謀求更大發展空間的必然選擇。”重組形成的沈鼓集團,意圖解決原先各廠產品相對單一獨立、經營規模小、市場抗風險能力弱的劣勢問題,使在國內石化裝備領域已然領先的沈陽鼓風機廠優勢更為突出,并致力于打造一個產值超百億、亞洲最大的通用機械制造基地。
“忙,怎能不忙?”
“忙啊,怎能不忙?恨不得一分鐘當作一小時來用”,沈鼓集團黨委常委副書記鄧長輝告訴《中國投資》。 沈鼓人用了20個月建起了占地面積90萬平方米的新廠區,用了半年時間搬遷近1700臺設備,而且同時實現了搬遷生產兩不誤。2006年產值達到40多個億,是歷史以來的最高值。今年,計劃產值超過60個億,訂單多到廠子里需要3班倒來完成生產任務。 “廠子剛搬遷技改3個月,新的廠區完全按照新的工藝路線、產品結構來設計,整個重新布局,多少細節需要理順啊”, 沈鼓集團總經理助理、黨委工作部部長劉超倫感嘆道,語氣中流露出喜悅。
“今年上半年搬遷沒有趕出來的活兒,下半年要加班加點完成。大伙兒都攢著一股勁兒呢”,轉子車間的工人告訴記者。按件計費的工人們干勁十足,加班能掙錢,遠勝過企業經營不景氣、下崗沒事干的時候。 新園區新氣象,忙而有序的背后是生機。
“如果說搬遷改造立刻就能提高多少工資,還為時過早;但是,搬到新廠區大伙工作條件更好了,干活心情舒暢了,覺得沈鼓更有希望大家更有盼頭了,這是從上而下的真心話”,劉超倫說。
從決定搬遷新廠區起,沈鼓人就沒一刻閑著。沈陽透平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原沈陽鼓風機廠)一車間是沈鼓集團第一個搬遷的團隊。2006年8月29日,該車間在新廠區的第一臺設備數控切割機床正式啟動了。當時的操作者廖秀偉表示,那時燈火徹夜通明、全員熬夜奮戰,已經不是新聞。基礎設施不完備,任務下達緊急,完成工期緊張,生產突擊緊張,可是沒有人叫苦喊累,都咬著牙挺了過來。
的確,這股子“挺”勁是一個企業迸發出頑強生命力的根基。在沈陽鼓風機廠最困難的時候,工人常常自費坐出租車來廠加班,也沒有耽誤過生產。這樣的凝聚力,是企業再度輝煌的基礎。
此外,即使在艱難時也咬牙進行了大小的技改工作,是沈鼓集團另一個高瞻遠矚的決策。正是有了這樣不間斷的技術積累,沈鼓集團近年來才能取得大煉油、大空分、大乙烯機組研制的新業績,成功制造出世界頂級大型離心壓縮機產品,并擁有研制百萬噸乙烯機組的實力,為重大技術裝備的國產化做出巨大貢獻。
“如果沒有搬遷改造,就憑你們技術的積累和市場的拉動,企業不也會活得很好?”記者問。 鄧長輝把記者領到沈鼓集團新建的試驗臺前。他說,試驗臺代表了一家企業的研發水平。這個諾大的廠房可以同時容納48臺機器同時進行出場試驗,達到3萬千瓦的容積。“這是我們過去無法想像的。原來的廠房捉襟見肘,別說增擴試驗臺了,連新添一個研發室都沒有空間。而這個還只是一部分,我們還要再建試驗臺,屆時將達到8—10萬千瓦的容積,使硬件裝備達到世界最為領先的水平”。
有了空間,有了資金,有了硬件,才能談技術升級、工藝流程重組。而搬遷所提供的,正是一個大刀闊斧、全面升級改造的契機。 待價而沽的25% 沈鼓集團是跨國公司覬覦中國通用機械尤其是石化裝備市場繞不過去的一道關。近年來,沈鼓的核心產品在中國石化(19.77,0.13,0.66%)裝備領域擁有極高的占有率,如石化行業往復壓縮機市場占有率超過80%,化肥往復壓縮機占有率超過60%,在離心壓縮機、大型鼓風機領域分別擁有85%與40%的市場份額。沈鼓,成為在該領域唯一能與跨國公司抗衡的中國國有企業。
“對于ge和西門子兩家,誰肯轉讓核心技術多一些,我們就選擇誰。這是集團的既定方針”,鄧長輝說,語氣里有掩飾不住的自豪。對于目前頗受關注的股權轉讓問題,沈鼓集團用詞依舊十分謹慎。
今年6月,中石油、中石化已與沈鼓集團簽訂協議,每家企業收購沈鼓集團30%的股權。財大勢強買家的參股使沈鼓集團找到了“背靠大樹”的感覺。鄧長輝說,選擇中石油、中石化作為戰略合作伙伴,其優勢顯而易見,不僅是在產品市場占有率的保證上,而且在技術、資金、國際市場等各個方面都會為沈鼓集團帶來益處。而這兩家也將在行業裝備上占盡優勢,降低成本。
目前,沈鼓集團待價而沽的25%股份(其余15%由鐵西區國資委保留),正使得美國ge公司和德國西門子公司激烈競爭。有知情人士透露,他們很有可能打破跨國公司在中國長期堅守的合資底線,在只獲得一小部分股權的情況下轉讓核心技術。
“以前,ge和西門子都想收購、控股沈鼓,出于國家戰略考慮和經濟安全,沈鼓始終堅守著。如今,外資合作方由我們自己挑選,的確有些揚眉吐氣的感覺”,鄧長輝說。
外資肯以較為核心的技術換取沈鼓集團的部分股份,正是看中了沈鼓集團發展的強勁勢頭。出于長遠考慮,如果不參股,外資在中國通用機械市場將會受到沈鼓集團的強力阻擊。因此即使沒有獲得控股權,外資還是積極希望成為沈鼓的合作伙伴,而非完全的市場競爭對手。此外,中石油、中石化的加盟,也使得沈鼓集團有了更多與跨國公司對話的實力。
“我們轉讓這25%的股份主要出于兩方面的考慮:一是想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改變國有資本一股獨大的現狀,使得企業機制更為現代化;二是想借此引進外方的核心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為企業的改制上市、迅猛發展提供動力”,鄧長輝說,“現在還沒有最后定下來選擇哪家,但是雙方一直都有深度的溝通和合作,年底前應該可以確定。”
事實上,ge和西門子都以積極的姿態在謀求進入沈鼓集團。此前,雙方都與沈鼓集團簽訂了技術轉讓的意向協議,意欲轉讓離心壓縮機、軸流壓縮機等方面的先進技術。沈鼓集團的董事長兼總經理蘇永強曾表示,“我們在選擇戰略合作方時,主要看對方在技術上給到什么程度,即使不是最為核心的技術,只要比我們現有的先進,我們也要拿過來。”
有人認為,蘇永強的強勢風格,也是沈鼓集團與外資談判占主動地位的重要原因。記者在現場與工作人員隨機聊天時,已隱隱感受到他的工作作風和人格魅力。蘇永強曾說,“其實一開始,我已經知道要與誰合作了,但是我現在不會告訴你們。”實在是吊足了跨國公司的胃口。 誰主25%,其實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沈鼓集團已經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以及如何有條不紊地去得到。
持續整合與提升
2006年,沈鼓集團最值得自豪的一點是:高附加值產品強勢拉動產值增長。去年沈鼓集團全年研制生產的新產品達到255種、439臺,產值實現160886萬元,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60.6%;其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有190種、317臺,產值達到146129萬元,占新產品產值的90%以上。
今年上半年,沈鼓集團引以為傲的是,順利圓滿地完成了搬遷,實現了產品的工藝流程再造和結構升級。但是,沈鼓集團能否繼續高速發展,能否真正成為亞洲通用機械的航母,至少還要取決于兩點:一是技術的持續進步,二是重組后的有機整合。前者需要實力和契機,后者需要魄力和時間。 對于技術進步,蘇永強始終有著常人所不及的執著和渴求,這也是沈陽鼓風機廠多年來破繭成蝶的重要動力。他曾表示,沈鼓集團的技術進步不但要為市場提供強大的支撐,而且與產品和裝置的重要性緊密連在一起,和職工的責任感、幸福感連在一起。
“雖然,沈鼓集團作為中國通用機械的一面旗幟,在國家裝備制造業的影響力、在重大裝備國產化的貢獻率、在外商心目中的認可度都在不斷提升。但是目前,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與國家要求、用戶需求和沈鼓發展相比,核心產品的水平還不能完全適應。我國石化行業處于發展的黃金時期,市場有著廣闊的空間,要盡快實現核心技術國產化的突破。若在短時間內實現不了突破,就將失去歷史的機遇”。蘇永強清醒地認識到這個問題,然而除了自主研發力量需要增強之外,以部分股份換取外資核心技術的問題也依舊沒有塵埃落定。今年底的選擇,將關系著沈鼓集團今后多年的技術路線。
此外,與沈陽氣體壓縮機、沈陽水泵公司的完全整合也進入最為關鍵的時期。今年,之前獨立辦公的3家企業完全搬遷到一起,自然少不了磨合和磕碰。由三變一,各級重疊機構的整合,人員的調配,職工之間的文化融合,企業整體向心力的凝聚,都是一個個瑣碎而不可回避的問題。這樣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不僅需要時間,而且需要領導者足夠的魄力與積極有效的引導措施。
記者了解到,目前氣體壓縮機和水泵兩家企業依舊是獨立法人,而且其沉重的歷史債務并沒有完全解決,沈鼓集團有可能將為此付出不小的代價。有消息稱,中石油、中石化雖然簽訂了股權收購的合同,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實質性的注資,新沈鼓集團的運作及成效還需要經受時間的考驗。
朱婭瓊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