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材料元器件成本上升
受國際經濟周期變化等外部因素影響,也有環保去產能、廢紙進口禁令等宏觀政策因素影響,2018年國內多個品類的原材料包括鋁材、銅材、紙、天然橡膠等均在大幅漲價;進而導致電容、電阻、電感、紙箱、塑料等各種產業鏈必需的材料漲價。
而這一輪原材料漲價的特點還包括:原材料價格上漲伴隨資源短缺情況,諸如貼片電阻和電容;此輪國內漲價與國際市場并不完全同步,部分原材料價格高于國際平均水平,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國內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元器件的價格上漲突出,諸如部分類別被動元件上漲幅度高達數倍,對led照明這類電子制造業造成較大沖擊。
總之,此輪原材料價格的大幅上漲給企業帶來了全方位壓力,原材料成本投入加大導致資金流動減緩,財務成本上升,風險進一步加大;同時市場資源短缺情況增多,還會造成客戶取消訂單,增加物流成本,違約索賠等后續損失;加之全年照明市場較為平淡,終端價格上行乏力,對廣大照明企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在這種嚴峻形勢下,作為企業來講,應從交易為基礎的戰術采購管理轉向以流程為導向的戰略供應管理,建立高效的企業供應鏈管理體系;還有就是要加快產業的轉型升級,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轉型,從數量優勢向品質優勢上轉型,以應對環保加強和去產能的大趨勢。國家也應該從增強大宗商品供應能力,給規范企業減輕負擔,加強對不規范企業的監管懲處等方面多下功夫。
2、勞動力供給不足及成本上升
我國的人口結構近些年來發生了較大變化。人口老齡化加劇,出生率連年降低,制造業勞動適齡人口數量同樣自2013年起進入下降通道。
勞動力供給的減少以及經濟水平的提升帶動薪酬社保水平的提高,也推動了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年輕一代進城務工人員也不再愿意如上一代般從事像制造業這種高強度重復性的流水作業。加之我國照明制造業主要集中在江浙閩粵滬等東南沿海經濟發達省份,生活成本相對較高,加劇了這些區域的制造業勞動力缺口。經有關機構測算,事實上目前我國部分發達地區制造業用工成本已高于工業機器人成本。
由此,成本使然,照明制造業的生產自動化前景可期且勢在必行。
3、土地資源緊缺
土地問題也是近年來行業發展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對受到行政區劃規模所限的深圳、中山古鎮等照明制造業集聚區來說這一問題顯得尤為突出,高達上百萬的工業用地價格已不是問題,工業用地存量供應不足才是核心,企業要發展壯大要擴充規模,只有開辟新戰場。珠三角地區已日趨飽和,產業轉移的需求和諸如江西南昌、九江、宜春、贛州和浙江義烏等地針對照明產業的地方招商政策相呼應,部分企業開始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拓展。
照明行業以珠三角、長三角和閩三角為主的產業分布格局正逐步發生變化,部分企業也形成了以東南沿海地區廠區研發設計營銷為主,中西部地區廠區生產制造倉儲為主的雙中心模式。
來源:中國照明電器協會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