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不斷升值、出口退稅調整、加工貿易限制等政策的陸續出臺,使得人們更加關注中國制造的出口前景,同時,如何規避出口中的種種風險,實現企業品牌化,都成為本屆廣交會上的熱點。
經過數年摸索,受益于品牌化的本土出口企業已然鳳凰涅磐;但更多的中小型出口企業卻在產業升級和更新換代中苦尋出路。面對宏觀政策的變化,企業的出口態勢卻猶如冰火兩重天。
品牌優勢廣交會琶洲展館,寧波永發集團的總裁徐普南花了近100萬元,在25號的品牌展區上包下了4個展位。“這是企業樹立品牌的需要,錢花得值。”徐普南對此很平靜。
作為中國保險箱行業的龍頭企業,永發的產品也是此次出口退稅調整的對象。他們的主打產品保險箱系列出口退稅率從13%降到了5%。徐普南并不否認出口退稅對企業帶來的利潤壓力。但他強調,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應該可以抗擊任何風險。退稅政策調整,匯率在5%的范圍內波動,都應在企業的預料之中。
“我們早就通過提價將這些風險消化掉了,但這并不是因為政策調整而采取的被動措施,”徐普南強調。“我們的產品有自己的調價周期,原產品利潤達到預期就停產。高附加值的新品使得我們面對經銷商和銷售渠道掌握了提價的主動。”
永發集團能夠獲得主動在于堅持品牌化道路。1999年永發集團開始參加廣交會,最初的出口基本是為英國和中東的企業做貼牌加工。到2002年,永發集團明確了出口的品牌戰略,那段日子,徐普南幾乎將每年內銷的千萬元利潤,都補貼到品牌出口的宣傳、營銷渠道建立和研發經費中。
徐普南指著展會上的一款保險箱介紹,這是我們用了3年時間,花費600萬元才研發出來的產品,只有世界頂級品牌才擁有相同的技術。這樣的箱子每臺能賣20萬以上。
從1999年貼牌加工的15萬美元出口額,到2006年的5600萬美元出口額,永發集團在出口中能夠取得主動更重要的原因是加大研發力度,他們每年在研發方面的投入達1300萬~1500萬元,有自己的國家級研發中心。
不斷推出的新品使得像永發集團這樣的企業底氣十足。
貼牌之困相比于徐普南的自信,上海永久進出口有限公司的總經理耿唯面對記者的采訪,則顯得有些神色黯然,“無論是出口退稅還是原材料價格的上漲,我們的應對措施都是被動的”。
自行車也在此次出口退稅調整之列,其出口退稅率繼2005年從17%降至13%后,再度由13%降至9%。盡管對退稅下調早有心理準備,但耿唯卻仍覺得調整來得太突然,下調幅度太大。
雖然我國自行車的產量、出口量均已占到世界總量60%以上,但缺乏國際知名品牌和通暢渠道,卻是當前本土自行車行業共同的難題。實際上,永久自行車的出口比例并不高,目前僅僅維持在總產量的20%左右,且基本上是貼牌。
我國僅有的自有品牌也是擁擠在中低檔產品市場。意大利、德國等國家和臺灣地區掌握著高檔自行車市場的主動權。“這種現狀,使得我們在面對宏觀政策變化時,缺乏應對和提價能力,”耿唯介紹。永久已經意識到開發新產品、強化企業品牌的重要性,他透露,永久已經投資1.6億元在浦東新建500畝廠房,正積極開發新型產品。
同樣面臨困境的是汽車零部件、機械設備零部件等出口貿易商和生產商。安徽銅都紅星水暖有限公司是一家在上世紀末由國企改制而來的民營企業,90%的業務是為日本等國貼牌生產水表、閥門等產品。該公司國際市場部經理王從偉告訴記者,之前日子很好過,但現在企業的利潤已經微乎其微了。
在采訪過程中,更多的中小型加工出口企業表示,除了自身挖潛、強化管理、壓縮成本等措施,短期內并沒有更多的破解出口利潤下降的方法。
政策期待在機電商會副會長張鈺晶看來,宏觀政策帶來的壓力,對于中小型加工企業而言,是很難自行消化的。相反,自有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定價權的企業則相對獨立,承受價格沖擊的能力也更強。在今后的出口結構中,自主品牌的比率不斷提高是一個趨勢。數據也給出了佐證。今年前3季度,機電產品出口4972.3億美元,其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2442.8億美元,增長24.8%。
“我接觸的很多企業都在加大研發力度,積極培育出口產品自主品牌。”張鈺晶介紹。他建議,企業在出口上要逐漸從貼牌轉變為自有品牌的出口,但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操之過急,要通過加大品牌推薦、完善售后服務等多種方式促進出口產品結構調整。
而山燕起重吊索具有限公司的總經理羅曉龍則表示,行業協會、政府部門應當加強政策規范和扶持,給企業一個過渡期,以實現中國制造的有序轉型。這與行業協會不謀而合,張鈺晶表示,商會一直以來都從信息、法律方面給企業提供援助,同時,商會還積極促進企業和國外采購商的對口交流,協助企業參加展覽,提高知名度。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