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一次能源結構變化正經歷拐點,信息化、數字化將成為能源革命趨勢。作為中國能源裝備領域的中流砥柱,上海電氣曾經將火電做到高能效、低排放的極致。“如今,上海電氣全面擁抱智能化變革,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于能源綜合服務,向綠色、低碳、可再生能源轉型。”上海電氣集團副總裁呂亞臣在上海電氣智慧能源產品推介會上如是說。
1月22日,上海電氣在北京召開主題為“智創能源新格局”的智慧能源產品推介會。會上,上海電氣圍繞“綠色”與“智慧”詮釋未來能源,推出涵蓋可再生能源發電、儲能、智慧能源管理、電能質量管理、智慧能源系統平臺的全方位能源解決方案,助推能源革命,實現新型電氣化。
據上海電氣電站集團副總裁袁毅介紹,目前,上海電氣在可再生能源生產、轉換、儲存、傳輸及電能質量管理等方面形成了業界最完整的產品線系列。上海電氣將以全生命周期的項目運營、量身定制的系統集成和靈活的商業模式,為智慧社區、智慧園區、智慧城市提供系統解決方案,為行業客戶創造無可估量的價值。
產業布局初見成效
上海電氣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2年,創造了中國與世界眾多第一。中國第一套6兆瓦火電機組、世界第一臺雙水內冷發電機、中國最大的12000噸水壓機、世界第一臺鏡面磨床、中國第一套300兆瓦核電機組等等都來自于上海電氣。2002年以來,上海電氣火力發電設備的生產量、銷售量以及訂單數量在全球名列前茅。同時,上海電氣還承擔著國內外一系列重點工程任務,先后為長江三峽工程、西氣東輸工程、秦山核電站等國家重點項目提供優質裝備和產品,并先后承建了巴基斯坦木扎伐戈電廠、越南廣寧電廠、印度莎圣電廠等一批標志性海外工程項目,創造或打破了多項世界紀錄。
然而,近一個時期以來,全球一次能源結構變化正經歷拐點,主要經濟體能源政策出現重大分歧,國際能源巨頭狀況不斷,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和發電量再創新高度,新能源調控政策引起關注。受火力發電局限及全球經濟從“高碳”向“低碳”轉變的影響,能源結構已悄然發生變革,產業轉型成為必然趨勢。正是基于對挑戰與機遇變革的深刻理解,早在10年前,上海電氣即開始布局新能源產業,實現轉型發展。呂亞臣在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將致力于實現三個轉型,即加快從傳統能源裝備向高效清潔能源裝備轉型、加快從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轉型、加快從單一制造向‘制造+服務’模式轉型;積極促進產業技術和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為重點,充分利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信息技術,推進高端裝備的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大力堅持存量發展和增量溢出并舉,將內生式的生產經營和外延式的投資并購結合起來,從而推動上海電氣的跨越式發展。”
近年來,上海電氣通過入股意大利安薩爾多、德國曼茲,收購天沃科技,與亮源、富士電機合作等一系列動作,使公司逐步完成了能源產業版圖的變更。至2018年,上海電氣新能源訂單占比達67%,這意味著上海電氣在新能源產業的布局已初見成效。
智慧能源跨界融合
上海電氣對未來能源的詮釋為“綠色”和“智慧”。袁毅表示:“綠色為分布式能源、就地消納、冷熱電三聯供、多能互補等資源高效利用;固廢、廢水、廢氣等零排放;未來能源增量由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主導。而智慧即能源網+互聯網兩網合一;電力生產和使用兩端融合;儲能、儲熱成為可再生能源持續發展和電網穩定運行的核心;智慧汽輪機為電廠智能化的核心;大數據、云和人工智能等數字科技為能源產業賦能。”
呂亞臣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全面擁抱智慧能源,實現跨界融合,將進一步促進能源綜合管理、綜合利用,未來能源的綜合利用率將無限提高。”
面向未來,上海電氣將力求形成業界完整的產品系列,包括可再生能源生產、轉換、儲存、傳輸及電能質量管理等。此次智慧能源產品發布會上,上海電氣帶來了智慧能源整體解決方案。在可再生能源發電領域,上海電氣可提供領先的風電整體解決方案,光熱光伏技術已進入阿聯酋、日本、澳大利亞等高端市場,承建了世界上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迪拜950mw光熱光伏復合電站。針對生物質、垃圾發電和光熱發電,上海電氣形成了從10mw到60mw的智慧汽輪機產品系列。同時,布局了氫能源及海洋能源利用、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等前沿技術。
在儲能領域,上海電氣實現了從電芯制造到儲能系統的全產業鏈覆蓋,以完整的產業布局和一流技術,助力可再生能源走完最后一公里。
在智慧能源管理領域,上海電氣自主開發了規劃設計、能源管理、遠程運維平臺,擁有強大的系統集成能力,為智慧能源提供安全、可靠的綠色電力。上海電氣為崇明三星鎮量身打造的集“風光儲充”于一體的智能微電網,構建了“綠色、平穩、互聯、智能”的能源系統。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