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壓可以實現大范圍的電力資源轉移,符合我國客觀國情:
從定義上來看,特高壓是指電壓等級在交流1000千伏及以上和直流±800千伏及以上的輸電技術,具有輸送容量大、距離遠、效率高和損耗低等技術優勢。從能源消費情況看,我國三分之二以上的能源需求集中在中東部地區,這些地區大多缺少一次能源。采用特高壓遠距離、大容量輸電具有成本低、損耗小的固有經濟優勢,適宜遠距離輸送、送電容量大且易于控制和調節,進而較好地解決我國能源分布和能源需求不匹配、不均衡的問題。
特高壓技術發源于海外,而后在中國工程實踐中蓬勃發展: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蘇聯、、日本等國家先后開展過特高壓輸電技術的研究,如蘇聯80年代起建設的1900公里長的1150千伏交流線路、日本90年代建設的427公里長1000千伏同塔雙回線路等,但總體來看,國外特高壓發展仍處于試驗研究和實踐探索階段,商業應用上并未取得突破。我國對特高壓技術的跟蹤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從2004年底開始集中開展大規模研究論證、技術攻關和工程實踐。目前,我國以特高壓為基礎的“全球能源”戰略打破了西方以油氣為基礎的傳統能源體系,鞏固了我國特高壓和智能電網技術的領先優勢。
2014-2017年為上一輪特高壓周期,本輪項目核準進度將加快:
目前,我國已建成有八交十三直特高壓,總投資規模約4073億元,單條特高壓投資金額在200億元左右。目前,我國還有3交2直和蘇通gil綜合管廊等6項特高壓工程在建。2014年年中,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加快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12條重點輸電通道建設的通知》,要求加快包括9條特高壓(4交5直)在內的共12個電網工程進度,全部在2017年底前投產。
2018年年底,國網宣布在特高壓直流領域對社會資本開放。鑒于此,我們認為本輪特高壓周期將在2019-2020年集中完成七交五直的核準和招標工作。
核心站內設備市場競爭格局穩定,相關制造商將迎來修復:
特高壓站內主設備占投資金額的10%左右不等,龍頭企業的優勢地位保持穩定。gis、換流閥和變壓器的龍頭企業分別為()、()和(),市占率分別達到40%、35%和40%。在直流控制保護系統方面,()和國電南瑞各占50%市場份額,呈現雙寡頭格局。參照上一輪特高壓在政策規劃后三年后完成所有建設,我們認為2021年底前本輪特高壓建設將完成,而2019-2020年將迎來核心設備商的業績修復。
重點標的:在核心設備領域市占率較高的國網系龍頭公司,推薦國電南瑞。
受益標的:受益于本輪特高壓建設且具有較大彈性的公司,包括許繼電氣和平高電氣。
來源:和訊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