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武漢人都知道武重。它的確是“重”,一臺機床可承重600噸,一個廠曾養活了3萬人,一個食堂萬人就餐,一個遷徙夢做了8年……在從洪山廣場到青魚嘴三站路的地段內,打造出的新中國工業基礎、“一五”時期156項重點工程之一---武漢重型機床廠,就在這里度過了49年的歲月。
一度,除了公汽報站員會提醒乘客“武重”到了時,一般人幾乎將它遺忘。巨型國企在改革中所經歷的一切酸楚和陣痛,武重飽嘗了個夠。
今日,這只工業大象終于開始挪動它龐大的身軀,向現代化工業企業邁進。從青魚嘴到佛祖嶺,26公里的距離,它走得艱難又堅決。
讓我們一起回眸它的49年歷史。
1958光輝歲月:主席親臨,總理任命廠長
1958年9月13日,在武昌東湖和沙湖之間,武重誕生了。見證這個工業巨子面世的,除了武重人以外,還有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
新中國成立初期,有著較為特殊的國情,武重選址武漢的背后,也體現了國家在重工業化上的戰略選擇。當時,北京、沈陽、齊齊哈爾、濟南等地均布局了重型裝備制造基地,但作為戰略要塞的中部,亟需一個大家伙來“鎮守”。在對湖南、湖北的多重權衡下,九省通衢的武漢最終成了贏家。
1953年開始籌備,5年后才開張,可見決策之審慎。“這是對新中國工業有標志性意義的一件事,當時的定位就是中國第一、亞洲第一!”武重有關人士評價說。
第一任廠長是史梓明(后任職于外交部),任命書是由周恩來總理親筆簽署的。他是由江西地委專員調任的,因此武重的級別是“正專級”,當時在本地僅次于武鋼。
少年武重打上了濃重的“蘇聯老大哥”的烙印,現存的7層樓高的廠房,其設計施工和中途擴建,都由蘇聯援建組完成。
從那時直到往后的30余年,都是武重的光輝歲月。現任政工部副部長的胡建武,在這里從每月拿38.4元的工人干起,中間經歷了上大學、數次競聘上崗、提干,直到現在頭生華發。八旬老干部鞠毓春清楚地記得,建廠伊始,最多一天接待了8批外賓,來過的外國元首不勝枚舉。
武重老工人、省勞模陳明星,17歲從下放農村招考進武重,到明年初退休,已效力了36年。這個身材高大、手掌寬厚、關節粗糙的產業工人,常掄24磅重的大錘揮汗如雨。直到1997年,他才收起了大錘---因為技術的進步,大錘已逐漸被先進工具所替代。
上世紀九十年代“下滑梯”:“亞洲明珠 ”黯淡十載
作為我國重型機床國家隊的排頭兵,武重先后為我國機械、能源、航空、航天、軍工、交通、化工等行業提供了萬余臺重大設備,并向北美、中東、東南亞、非洲等地區的20多個國家出口,產品填補了多項亞洲空白,被譽為機床業的“亞洲明珠”。
可是歷史的車輪駛到九十年代,這顆明珠開始黯淡了。中國機床行業進入低谷,加上武重自身沉重的負擔和落后的經營機制,它坐上了長達10年的“下滑梯”。1991年,武重首次歷史性虧損千余萬元,1996年虧損近2000萬元。“5年前,武漢市民甚至一度以為武重消失了。以前有外地客戶要到武重,出租車司機卻說,武重已經不存在了。1999年,我女兒學校的老師在講改制問題時說,像武重這樣的老企業,現在已經破產了。”武重黨委書記饒澤生深有感觸。
當時的一句玩笑表現了武重的窘境:北京人在紐約,上海人在東京,武重人在新加坡,說的就是武重人才嚴重外流的情形。
新世紀再度發力:減員一半,走出虧損泥沼
1996年,中國國企改革如火如荼。13年間由工人做到副廠長的陳國新受命于危難之際,出任廠長,那一年,他42歲。銳意改革的陳國新被寄予了厚望,他也不負眾望。“除了火葬場什么都有”,這是有人對國企的一句調侃,武重亦不例外。武重花了6年多時間,才把中小學、醫院、房產公司、居委會等社會機構剝離出去。
2000年,武重開始競聘上崗,員工由7000多減到3000多。當年,它還成為全國首批108家債轉股的企業---與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簽訂協議,3.82億元的債轉股,使其負債率下降了32.68個百分點。2002年,武重正式改制為武漢重型機床集團有限公司。
改革的代價也是巨大的。今天在武重一側矗立的東沙大廈,就是當初為籌下崗員工安置費用,被迫賣地200畝的產物。
理順內部機制后,巨無霸武重開始發力。2000年,武重盈利125萬--- 這個不足為道的數字對武重來說,具有標志性的意義,表明它已走出了多年的困境。
2006年,武重以2.75億元回購了被出讓的股份,并撤銷了武漢武重機床有限責任公司。至此,它又變回由武漢市國資委百分之百控股的國企。
這一年,武重獲得“中國名牌”等多項殊榮,董事長、總經理陳國新還獲得央視年度經濟人物提名。
今年上半年,武重完成銷售收入4.56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近半。陳國新說,下一步還要“撐桿跳”,力爭實現銷售10億元。
在三峽工程、神舟五號飛船、青藏鐵路等舉世矚目的大工程中,也都有武重的身影。
8年遷徙夢圓:大象起舞奔上市
今年2月,武漢市今年首場土地拍賣會上,悄悄誕生了一個當時的新地王---上海豫園商城房地產公司以32.05億的價錢,擊敗蓄謀良久的和黃和華潤,如愿以償地拿到了武昌中北路790畝的武重寶地。
老武重的使命已經完成。在最初設計方案中,廠房使用壽命只有50年,也就是到明年。而它的工業設備,經過半個多世紀的使用和磨損,也到了淘汰的邊緣。
重工業外遷也是未來城市的大勢所趨,武字頭搬遷已被寫進了武漢“十一五”規劃中。1999年起,武重就醞釀搬遷,但選址幾經波折。這期間,沈陽、北京的同行已紛紛動遷并獲得新發展。
去年6月,武重決議用30個月時間來搬家,搬家費用由賣地籌得。2009年,這里一片高檔商務區將湮沒武重半世紀的痕跡,只留下那歷經滄桑的門樓,見證前塵后世。
至此,我國“一五”156項重點工程的5大在漢工程中,除了長江大橋外,武鋼、武重、武鍋和中蘇友好宮(武漢國際會展中心)均已在搬遷改造的道路上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搬到新家后,武重人的夢想并未終止。而以往曾經嘗試卻未實現的夢想---上市,將被提上議事日程。
■鏈接 武重近年屢創“第一”
1.“十五”期間,自主設計生產我國第一臺超重型數控機床,可承重500噸,車削直徑16米,用以解決三峽電站大型水輪機加工難題,被譽為“共和國當家設備”。
2.2006年1月,研制的“ckx53160數控單柱移動立式”銑車床,榮獲200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這是迄今為止我國同類機械裝備獲得的最高榮譽。
3.2006年6月,數控不落輪對車床在武重下線,是中國首臺達到國際領先水準的軌道車輪加工設備。
4.2007年9月,ckx5680數控重型七軸五聯動車銑復合加工機床通過國家科技部組織的專家驗收,該項目填補國內空白,為解決我國30萬噸油輪、1萬箱以上集裝箱船螺旋槳加工急需而設計制造。
武漢晨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