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網消息(通訊員徐佳 寧國英)從自動充電屋出來后,智能防爆巡檢機器人“小新”緩緩駛入巡檢區域,不時停下,抬頭“觀察”儀表和閥門正常與否.這是1月24日,記者一行在采氣四廠作業四區蘇54-1集氣站看到的場景。
長慶油田區域分散在陜、甘、寧、內蒙古、晉五省區,點多面廣,惡劣的自然環境使已開發的數萬口油氣井、上千座井站和數千萬米輸油管線分散在大山深溝和戈壁荒灘。隨著油氣田開發規模的不斷擴大,繼大力推廣無人值守站建設以后,長慶采氣四廠率先將機器人和無人機應用于日常生產中,最大限度盤活極其有限的人力資源,致力于建成高質量智能化大氣田。
眾所周知,天然氣生產具有高溫高壓、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特點,安全風險很高。有人曾經這樣形容,天然氣生產就猶如坐在定時炸彈上,隨時要如履薄冰,謹小慎微。而智能防爆巡檢機器人具備可燃有毒氣體探測功能,能精準檢測場站甲烷、硫化氫等氣體濃度,并立即發出警報,解了氣田安全生產的燃眉之急。智能防爆巡檢機器人還具備紅外熱成像功能,實時分析生成溫度曲線,在機器人巡檢過程中如有火災或設備溫度異常升高就會發出報警提醒,起到了輔助消防的作用。特別是對于壓縮機等設備,能根據機器的振動頻率判定是否有故障,比人靈敏得多。
“讓員工盡量遠離易燃易爆的危險區域,最大限度地提升企業的本質安全水平。”談起智能防爆巡檢機器人的優勢,采氣四廠信息中心副主任張建平如數家珍:它不僅具備傳統控制檢測設備的功能,而且能夠通過自身的“鼻子”“眼睛”和“耳朵”,全方位地對設備進行移動式巡檢檢測,巡檢手段比人為巡檢更加專業,比傳統的巡檢檢測手段更加完善。
自氣田大力推行無人值守站以來,雖然站上不住人,但為了確保日常生產安全運行,每天兩三次的人工巡檢依然少不了。在廣袤的沙漠中,站與站之間相隔甚遠,這種大量重復的日常巡檢工作,讓本已經捉襟見肘的人力資源更加緊張,甚至一定程度制約了氣田的發展。讓機器人替代人工作,讓人集中精力搞技術和智能分析,這已成為今后氣田發展的趨勢。
提起“小新”,作業四區生產技術室主任裴宏斌的臉上寫滿了驕傲。“以前我們人工巡檢,最頭疼遇到惡劣天氣,特別是冬天零下20多攝氏度,手都伸不出去,還要滿山跑。如今有它替我們去巡檢,我們只要坐在暖烘烘的監控室里智能分析就行,真的已經離不開它了。
智能防爆機器人巡檢一圈有127個監測點,15秒可完成單點數據識別,數據直接傳至數字化調控指揮平臺。據了解,巡檢一次需要花費兩小時10分鐘,耗電量33%,自動進入充電屋無線充電,45分鐘后恢復滿格。
除了更安全,還能減少員工日常工作量,智能防爆巡檢機器人比人工巡檢最大的優勢,自然是智能分析,及時預警。目前機器人和自動化系統部分進行連鎖運行,當現場發現異常時,機器人可以第一時間到達異常點進行視頻獲取,給監控人員和巡檢人員提供一個更翔實、更準確的信息,便于他們為后期維修整改工作提前做好相應準備,工作效率會提高很多。
除此之外,該作業區使用的六旋翼油電混合無人機系統進行野外巡檢,飛機掛載30倍光學變焦攝像機,可在直線距離一公里外清晰地看到地面管線和井站等設施,通過飛機的圖像鏈路遠程實時傳輸畫面到地面站和指揮中心,同時可以遠程接收地面站控制,調整攝像機云臺轉向和變焦。無人機可抵抗6級風,適用軸距為1毫米,其整體穩定性、抗風性能好,最大續航時間能達到3小時,最大傳輸距離增大到30千米。該作業區的198口井,人工巡井和巡線至少需要15天巡一輪,現在無人機最多3天就可以巡一輪,效率大大提高。
來源:中國石油新聞中心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