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雖然沒有汽車裝配業務,但汽車工業用到的零件有1000多種,每一種都需要模具。
新加坡精工及模具協會(speta)因此認為,為汽車零件制造模具,其實是一門快速增長、且能協助分散風險的業務。
協會執行董事潘正光說:“我們不想只依賴電子業,希望能把所有雞蛋分散到很多不同籃子里。況且汽車工業比較平穩,沒有電子業那么強的周期性波動。”
協會最近更搭建橋梁,為新加坡本地和海外相關公司,進行一對一的配對。潘正光指出,這個工業主要的客戶市場是美國、歐洲和日本,但現在的客戶通常都希望你無所不在,屬于環球業務。因此,業者就必須和不同的伙伴建立合作聯盟的關系。
目前,已有超過10家本地公司在協會率領下,到美國和日本參加商展,并獲得2000萬元的新銷售額,而其中一家受惠的本地公司,就是為汽車零件制造模具的豐盛制模與機械工程公司。
公司董事經理廖比立說:“協會帶我們一起去外國展覽,他們介紹了德國公司給我們認識,目前我們正準備合伙。現在最重要的是彼此了解,并讓客戶知道新加坡也有德國公司和我們一起投資,我們可以給他們德國的技術與新加坡的價錢。”
通過標新局,豐盛也獲得一群國大學生的協助,簡化作業流程,提升產量和產品素質。
潘正光說,模具的應用范圍其實非常廣泛,舉凡家用電器、手機、醫療器材、宇航業等,其實都需要制模的技術。
他說:“模具是帶動大量生產的工具,就算做月餅也需要模具,因此廣義來說,精密工程其實是所有工業之母。制模是這個工業必需掌握的重要技能,因此,我們把所有心力,放在這方面的訓練上。”
一年前,精工業獲得協會和“本地企業與協會發展計劃”(簡稱lead)的560萬元撥款,在接下來三年里,估計能協助精密工程業,制造超過2000份新工作,并取得額外4億7500萬元的營收和1億5000萬元的增值。
潘正光說:“一個巴掌拍不響,政府提供一些資金來幫助本地業者降低成本,接下來我們要做的,是吸引更多業者參與這個計劃。”
協會目前的會員有大約200家公司,其中約一半是中小企業。精密工程是新加坡制造業主要支柱之一,在2005年,這個工業的產值達到200億元,占制造業增值的12%。它也為制造業制造了大量就業機會,雇用人數相等于總數的大約四分之一。
隨著新加坡發展成精工業務中心,提供多樣化,具有成本效益的產品,預計到2018年,這個工業的產值將能達到280億元,增值預計也會加倍,達到100億元。
有了資金援助,協會最近也開發了“虛擬數控機床模擬系統”,它類似訓練飛機師用的機艙模擬器(flightsimulator),主要是用來培訓機床操作員。在傳統的訓練方式下,每一名受訓員工,都需要一臺機床。新發明因此能協助減少在機床上的投資成本,并縮短員工受訓的時間。
精工業缺乏新血
同新加坡不少工業一樣,精密工程業目前也面對了青黃不接的情況,缺乏新血加入。
據了解,精密工程業每年需要增加500至600名高技術的新員工。整個工業目前雇用了9萬名員工,而高技術員工,就占總員工數目的約10%。
潘正光指出,由于競爭主要來自低成本的區域國家,業者已不能單靠價格和效率來競爭。他認為,員工必須加強科技訓練,提升自己,也向價值鏈的更高點攀升。他因此建議,把一些低增值的工作,轉移到海外,而把設計等高技術保留在本地。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