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國汽車產量將突破1000萬輛,出口每年增速均超過35%以上,汽車保有量將達到5000萬到1億輛。這一組數字讓汽車零部件供應商興奮不已,而實際上,中國的零部件供應商已經連續興奮了好幾年了。然而,是不是所有企業都能享受盛宴呢?未來的五到十年,中國汽車零部件市場將會有哪些變化,中外資零部件制造商未來的發展走向如何呢?
蓋世汽車網在此承前啟后的時期,對中外汽車零部件企業高管、國際咨詢專家及資深業內人士約60多人進行了深入地訪談和調研,在我們提出的假設得到共識的情況下,完成此零部件產業發展趨勢報告,以供零部件企業參考。
一、黃金增長期仍將持續五到十年,期間或有增速波動
過去五年,中國汽車產量出現了罕見的高增長。與此同時,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也經歷了不同尋常的黃金增長期,在這段時期里,一些零部件生產商享受到了高增長帶來的豐碩成果,一大批企業從幾億元的年銷售收入發展到十幾億甚至幾十億元;有些企業接到的訂單甚至已經排到了2010年。
拉動汽車零部件產業增長的三駕馬車——國內配套市場、售后市場和出口市場中,尤以配套市場為最主要的貢獻因素。中國汽車產量從2002年的325萬輛增長到2007年的889萬輛;中國零部件配套市場也從2002年的1900億元規模增長到2007年的約5000億元,凈增3000多億元。
出口市場在過去的五年中是增速最大,出口額從2002年的150億元猛增到2007年的約1200億元,凈增1000多億元。售后市場的市場增速稍弱一些,但也從2002年的700億增長到2007年的約1200億元,凈增500億元。
2007年三大市場共計約7400億以上的市場規模,減去進口的約800多億,在中國國內生產的零部件產值已達到6600億元左右的水平,比五年前的約2000億增長3倍多。
根據蓋世汽車網的調研,80%以上汽車零部件企業高管對于未來五到十年汽車零部件產業的發展持樂觀態度,也有30%到40%的經理人對于近兩年增長過頭后反而帶來滯漲的可能心存疑慮。我們的觀點是,只要中國經濟和金融環境不出現大的意外,在未來的五到十年,汽車零部件行業仍然是國內最有前景的行業之一,還將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其間,不排除有階段性的增速波動情況出現。
繼續看好未來五至十年汽車零部件行業的根本依據是驅動該行業增長的基本因素都沒有根本性的改變。
未來5到10年間,中國汽車年生產量保守估計將達到1500萬輛左右(包括出口車輛),即新車的產量還將增加近一倍。而由于車型升級的因素,估計將為配套市場帶來超過一倍以上的產值。盡管人民幣升值給出口現在帶來一定的困難,但也僅限與美元直接掛鉤的國家和地區;另外,除非人民幣升值到中國的絕大部分產品都沒有出口競爭力,否則作為中國政府為數不多的支持高附加值的汽車產品出口不會長期受影響。并且,汽車零部件的出口結構也從主要出口售后市場向售后、配套市場并存的方向轉型,因此,未來5到10年出口零部件產值也將不小于2007年的一到二倍。
售后市場將最沒有懸念地保持增長,因為,現在每年新增的車輛保有量就有800多萬輛,隨著大量2003年以后新購的車輛開始進入大量保修階段,售后市場將比前五年有更高的增長率。
當然,預測將來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不排除未來五年內的某一時段出現新車產量和出口同時緩慢增長的現象,因此,零部件供應商應根據自己公司的資源能力來調節產能的增長節奏。
二、并購大戰上演仍需時日,供應商數量近年內或將不減反增
早在十年前,就有國際著名公司預測中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在2010年前會大洗牌,近70%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將被并購。然而,時到今日,雖然偶有并購現象,但真正大規模地并購戰并沒有發生。事實上近5年里,中國供應商的數量反而在增加。
一個供應市場從過于分散到集中是必然的過程,然而判斷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的重組整合會何時大規模發生卻十分困難,我們從五個維度來分析并購發生的外部因素,以判斷并購在近年大規模發生的可能性大小。
1、市場增長。如本報告第一部分所分析的,中國本土市場中,不論配套市場還是售后市場,都呈現出一個較長期的市場規模持續增長的特征。在一個增量市場中,現存零部件企業更多選擇增加產能或設立新廠的方式去爭取新增的蛋糕;只有在成熟穩定市場中,才會出現大量你增我減式的零和并購游戲。而且在未來的增量市場中,還可能會出現新的進入者。當然,不排除新增產能過度后,會引起階段性局部修正,但從整體看,零部件企業數量不會呈現大規模減少的情況。另外,企業并購(非少規模參股)的前提是,被并購方業績差,利潤甚至為負數;然而在一個增量的市場里,雖然利潤率可能會下降,但大量虧損的情況還是較少發生。這也給希望通過并購方式進入市場者減少了機會。
2、整車市場的集中度。蓋世汽車網曾組織專家專門分析過現在中國整車的成熟度的問題?;镜呐袛嗍牵袊囀袌鰟傔M入成熟市場前期,整車廠之間的真正規模整合也還需要約5年以上的時間。因此,因為整車廠大量并購、其整合供應體系而大量減少供應商數量的情況目前也不會大規模發生。
3、現有市場的競爭特性。乘用車配套市場增長潛力最被看好,加上整車廠又以外資品牌為主,因此,各種類型的零部件公司都有,競爭最為激烈。在此市場上出現以中資為主的一級供應商被并購的可能性較大,并且最可能持續發生。在商用車配套市場上,因外資進入較少,商用車主機廠在中國又以自主品牌為主,因而專攻此市場的供應商近年被并購的概率較小。而定位于國內售后市場的供應商,因外資近期還未傾注全力,市場還在增長;加上售后市場供應商還可以向出口市場轉型,因此,此類供應商被并購的可能性更小。但是,定位出口售后市場的供應商近兩年有一定的壓力,一些不及時調整出口市場、進行戰略轉型的企業,會有可能被擠出市場。
4、新進入者的切入戰略。從蓋世汽車網的調研和近些年的實際情況看,有實力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公司,現在更多的選擇成立新公司的方式,以并購方式進入市場不是主流。
5、中國供應市場的制造基地特性。除中國汽車零部件市場本身規模巨大之外,中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市場的另外一個特征是,它將可能因為低成本等多種因素而成為全球汽車零部件制造基地,中、外資企業都會利用這個特性而受益不淺。隨著跨國公司中國采購的深入和外資零部件公司開始重視出口市場,在中國生產零部件的數量將不僅僅取決于中國本土市場情況,而將受全球制造基地進度的影響了。
通過以上五個方面的分析,我們認為,近年內可能有專注于某些市場的供應商面臨被并購或擠出市場的風險外,但總體而言,零部件供應商的生存狀況還比較樂觀,近3到5年內供應商(指工廠)數量上可能會不減反增。
三、配套體系從混戰逐漸明晰,配套市場上新進入者難度開始加大
中國配套市場,是全球最開放的市場之一。比起日本和韓國的配套市場,中國配套市場的進入難度可謂天壤之別。
來自歐系、美系、日系、韓系的零部件一級供應商都有機會在中國打入其它成熟市場不易進入的整車廠采購體系中去,部分美系和歐系供應商充分享受了在中國客戶多元化的成果。而中國本土的零部件供應商甚至有機會成為日系和韓系的配套供貨商。
形成這種開放的配套市場有一定的歷史原因,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1、中國的乘用車企業以合資公司為主,因此,一方面中方可部分削弱外方在采購中完全主導的權限,另一方面,中方的子公司或合資零部件公司因資產上的關系有更大的機會進入合資主機廠。
2、中國有國產化率的要求,而歷史上一個與外資整車廠關系緊密的外資零部件企業并不是很快跟進整車廠在中國投資,這給了中方和其它早期在中國投資的外資零部件公司機會;
3、中國本土整車廠,由于歷史上缺少完整的供應體系,并且在技術含量高的總成上需要得到外資零部件供應商的支持,因此,對于外資零部件企業而言,只要成本可以接受,實際上對自主品牌持歡迎態度。
然而,這種相對多元交織的供應體系局面,隨著豐田為代表的日系對原有供應體系的強化而將得到改變。豐田在構筑起強大的供應體系后才發力并在中國取得了階段性成功,以豐田為代表的主機廠與零部件廠商之間緊密的零整關系模式得到了市場的廣泛認可。加上越來越多的外資零部件企業在中國投資,國內整車廠有機會來重新梳理自己的核心戰略供應商體系。因此,在未來的五到十年內,雖然中國的配套市場依然會是全球最開放的,但是,各個整車廠的核心供應商將越來來穩定,這意味著,新的進入者將會越來越難進入非傳統供應體系。
以上結論主要是針對一級供應商而言的,對于二級供應商和三級供應商,隨著以此定位的外資來中國投資的增多,現在正在上演十年前一級供應商混戰的局面,二、三級供應商需要把握好未來十年的機遇,爭取在混戰中取得有利地位。
四、跨國采購從狂熱到理性,出口和國際化將是本土廠商的主旋律之一
跨國采購是近幾年的熱點話題,也是我們繼續看好中國汽車零部件出口的最主要原因。
對跨國采購(global sourcing)翻譯有很多種,在此我們簡單解釋一下??鐕少徶饕侵钢圃焐虒⑵渖a產品中的零件或部件到本國以外的其它國家特別是低成本國家進行采購的現象??鐕少徳谄渌圃鞓I由來已久。對汽車行業來講,主要體現在配套市場上的主機廠或大型零部件制造商到低成本國家采購,當然售后市場上的大型企業也加大了跨國采購的步伐,采購除了零件或部件外,甚至以貼牌生產方式采購整個總成。
汽車行業的跨國采購中,中國是最重要的低成本目標國家。最初是北美三大整車廠受其國內市場的競爭壓力,加大中國采購的力度,隨后包括其一、二級零部件供應商,以及來自于歐洲的大型整車廠和一級供應商也投入到中國采購的大軍中,接下來商用車公司和工程機械公司也加入這一行列。當然,也有一些公司有較強的戰略能力,十年前就開始全球采購戰略,并且業績不凡,如德國博世公司。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