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能在商海的大潮里馳騁四十多年屹立不倒,恐怕滿中國數,也數不出幾個人來。魯冠球當仁不讓,算是其中一個。
總結魯冠球的成功,離不開三句評語:遠見卓識、積極進取、敢為天下先。當文化大革命左傾風潮正席卷神州大地時,他便東躲西藏開始了創業之路;當眾人唯恐被割“資本主義尾巴”時,他先后變賣了祖父、父親和自己的房子,將命運押在了盤下的公社農機廠上。
從四千塊創業到每年數百億元營業額,魯冠球說,這一切都是干出來的?!拔覀冝r民過去因為窮受人歧視。后來我深刻地認識到,只有富起來,并且為這個社會干出點東西,才能被社會所承認。”
“地下黑工廠”的嘗試
1945年魯冠球出生于普通農家,父親在上海一家工廠工作,工資微薄,他和母親住在貧苦的鄉村,日子過得很艱難。魯冠球居住的寧圍鄉與杭州市僅一江之隔,望著對面都市的繁華,魯冠球那時的夢想就是進城做個工人,改變自己的命運。
15歲初中畢業后,為減輕家里的負擔,魯冠球主動輟學。16歲時,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被介紹到蕭山縣鐵器社。3年學徒生活中,魯冠球對每天接觸到的各類機械工具傾注了很多感情,他的技藝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大躍進’的時候城市缺少勞動力,就從農村招了不少農民進城,但后來趕上三年自然災害,用個現在的詞說,就是農民工又‘下崗’了,只能回到農村?!濒敼谇蛘f,他就這樣被打發回鄉。
在很多關于魯冠球的報道中,創辦寧圍公社農機廠被普遍看作是魯冠球創業的開始。但實際上這已經是他第二次創業。20歲的魯冠球已經有了第一次創業經歷。
回到寧圍后,魯冠球向親友們借貸了3000元買來了一臺磨面機和一臺米機,創辦起一家小型米面加工廠。但在那個年代,就是私辦這么一個小小的米面家工廠,也是不允許的。“米面加工廠沒敢起名字,更不敢四處宣揚。但就靠鄉親們的口口相傳,也引來不少生意?!闭勂鹱约?0歲時的初次創業經歷,魯冠球仍然顯得有些得意。
但好景不長,沒過多久小廠還是被發現了,并被扣上了“地下黑工廠”的帽子,被迫關閉。所有機器設備被強行賤賣。最后,魯冠球不得不將剛過世的祖父留下的三間老房子變賣,才好不容易還清了辦廠時所欠下的外債。
回憶起過去那段難忘的創業經歷,魯冠球感慨地告訴記者:“沒有人會相信,60年代為了創業,我先后三次將祖父、父親和我自己的房產都變賣了,六年間搬了七次家,每天東躲西藏,為的只是干出一番自己的事業?!?/p>
艱難的原始積累
第一次創業幾乎讓魯冠球傾家蕩產,他很長時間都吃不下飯、睡不好覺,整日閉門不出。讓他感到特別痛苦的是,父母血汗換來的錢就這樣化為烏有,他成了敗家子的典型。不過,他也在第一次創業找到了“感覺”,不服輸的他一直在等待機會的出現。
1969年,蟄伏多年的魯冠球終于等到了機會。“當時,國家批準每個人民公社可以開辦一家農機廠,我一聽到這個消息就立刻去申請了?!蹦陜H24歲的魯冠球再一次躍躍欲試。
終于,魯冠球借了4000元錢,帶領6個農民一起,辦起了寧圍公社農機廠。起初,沒有地方買原材料,魯冠球就蹬著一輛自行車每天過江到杭州城,走街串巷收廢舊鋼材。在那個鐵桶般的計劃經濟年代,生產什么,購買什么,銷售什么,都由國家下達指標,如果指標之外的物品流通便屬“非法”。
好在聰明的魯冠球有過米面廠的痛苦經歷,他吸取經驗東鉆西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條能夠讓農機廠活下來的縫隙——為周邊公社的農具提供配套生產,比如飼料機上的榔頭、打板,拖拉機上的尾輪叉,柴油機上的油嘴,要什么做什么。
之后的10年間,魯冠球就是靠作坊式生產,生產犁刀、鐵耙、萬向節、失蠟鑄鋼等五花八門的產品,艱難地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積累。1978年農機廠竟已有300號人,年產值300余萬元,廠門口更掛上了寧圍農機廠、寧圍軸承廠、寧圍鏈條廠、寧圍失蠟鑄鋼廠等多塊牌子,到這一年的秋天,他將寧圍萬向節廠改名為蕭山萬向節廠。這也成為今天萬向集團的前身。
其間,除了管理工廠,他還辦起了農場、養鰻場、蛇場??傊灰撬J為能賺錢、做得了的營生,他都想嘗試一下。
十年添個零
農村開始實施承包責任制后,一直想大干一場的魯冠球手更癢了。1983年,他把自家自留地里2萬元苗木全部拿出來抵押,承包下蕭山萬向節廠。
事實證明,魯冠球是有眼光的。承包第一年利潤就超額完成了154萬元,以后年年超額完成承包任務。第一年完成承包后,政府獎勵他44.9萬元,他卻把錢全部用在了工廠培養人才和建造鄉村小學上。到1985年,魯冠球放棄的獎勵達300萬元之多。他的仗義和善行令他名聲大噪,1985年被評為全國新聞人物,1987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農民企業家。
雖然這時的魯冠球在全國已經小有名氣,但民營鄉鎮企業想要在商界立足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早在1980年時,全國汽車零部件訂貨會在山東膠南縣召開。得知消息后,魯冠球立即叫上銷售科長,帶著滿滿兩卡車的“錢潮牌”萬向節產品趕到了膠南。但大會組織者拒絕鄉鎮企業入場。千辛萬苦趕到膠南卻被拒之門外,銷售科長一下就泄了氣:“這不是瞧不起人嗎?鄉鎮企業怎么了,難道我們是后媽生的?”同來的工作人員也提出收兵回去算了。
魯冠球安慰著大家:“不就是不讓我們進去談嘛,但沒有說不準我們在外面談。我們可以在場外擺地攤嘛。”地攤擺了,“錢潮牌”萬向節在訂貨會上一炮走紅。此后,魯冠球一直堅持薄利多銷,“錢潮牌”產品牢牢占據了全國65%以上的市場。
1990年10月,經浙江省人民政府批準,萬向集團正式成立,魯冠球成為萬向集團的法人代表。1994年1月10日,這是令魯冠球終生難忘的日子。萬向錢潮股票在深圳股市上市了。7年前,就是因為萬向是一家鄉鎮企業而被有關部門無情地拒絕股票發行。而今天魯冠球的努力終于得到了認可,萬向也由此開始了新的發展。
上世紀70年代,萬向集團實現日創利潤1萬元、員工最高年收入突破1萬元;80年代日創利潤10萬元、員工最高年收入突破10萬元;90年代日創利潤100萬元、員工最高年收入突破100萬元。魯冠球告訴記者,“萬向計劃到2009年力爭日創利潤1000萬元、員工最高年收入超過1000萬”。從而實現他“奮斗十年添個零”的目標。
穩步邁向世界
1984年春,萬向的產品在廣交會上得到了外商的青睞,美國派萊克斯公司定購3萬套萬向節。這一訂單在當時被稱為中國汽車產業的“出口第一單”。緊接著,美國舍勒公司也與萬向簽訂協議:5年內每年至少20萬套。舍勒公司是始創于1923年的美國汽車配件巨子,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萬向節專利。
“要和外國人打交道,就要學習別人近百年的先進管理經驗?!濒敼谇蛘f,1992年萬向把人員派往美國,真正感受到了與國際市場的差距。比如,美國一家同行企業只有250人,年生產400萬套萬向節。而當時的萬向,有近千名員工,年生產只有80多萬套。對照美國企業,萬向采取了以高起點投入,引進高精尖設備,培育高素質人才,制造高檔次產品,企業整體素質得到有效提升。
1994年,萬向美國公司成立,使萬向充分利用國內的資源優勢,融合美國本土化運作,高起點,邁大步。公司實施了以“股權換市場”、以“設備換市場”、以“讓利換市場”、以“無形資產收購”等資本經營與發展實業相結合的運作技巧,先后在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8個國家建立19家公司。走出去的戰略不僅擴大了萬向的國際市場份額,更為其利用國際資源打開了通道。
2001年8月,萬向成功收購了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uai;2007年7月,萬向又收購了美國ai公司30%股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
當年,魯冠球創辦萬向美國公司時訂了三大目標:第一,在美國樹立萬向形象,把產品打入通用、福特、克萊斯勒等主流市場;第二,搜集信息,及時反饋給集團以拓展新的領域;第三,優化組合國際資源,讓國際資本為我所用?,F在來看,魯冠球的三大目標都實現了。
來源:京華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