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交會”(中國華東進出口商品交易會)、“津洽會”(中國·天津投資貿易洽談會),以及“廣交會”(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一向被稱為我國外貿的風向標和晴雨表。記者調研發現,我國自2002年以來的每年超過20%的出口高增長周期可能行將結束,一些勞動密集型、產品附加值較低的中小外貿企業面臨嚴峻挑戰。
三大會展傳遞的“紅色信號”讓我們警醒,但種種跡象也顯示,人民幣加速升值和國際市場需求的急劇波動,正促使我國外貿企業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的步伐。
人民幣加速升值 外貿企業面臨嚴峻挑戰
“我干外貿幾十年,現在是最困難的時候。”面對海外采購商,南京熊貓電子進出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燕萍說,“人民幣不斷升值,生產的時候還是不虧的,發完貨一結賬,又虧了。這不是我們一家的問題,大家都‘升’怕了。”人民幣加速升值已成為中國外貿出口的最大挑戰。
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7年來,進出口貿易規模翻了兩番,其中出口從2002年的3255.7億美元躍升至2007年的1.2萬億美元,形成了一個高增長周期。
近年來我國不斷運用增強匯率彈性的辦法,加大人民幣升值步伐,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持續呈現小幅上揚態勢,特別是今年一季度,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步伐明顯加快。
人民幣匯率的變動,給我國經濟帶來日漸深遠的影響。人民幣對美元升值,會壓制主要以美元計價的出口企業利潤。尤其是紡織、服裝等對出口依賴較大的行業受到的影響最為明顯。有關統計顯示,一季度長三角服裝企業的出口下降了70%,計算機及配件出口下降了40%以上。近期,廣東、山東等外資投資熱點地區已經出現了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外遷倒閉等現象。
參加廣交會的全球最大微波爐生產商———格蘭仕微波爐電器有限公司一位銷售經理說,僅因為人民幣因素,家電的出口成本就上升了5%,公司在交易會開幕前已經向海外采購商發出了明確的提價信息。
上海紡織(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沈耀慶反映,僅與半年前相比,人民幣升值就將企業出口成本抬升了10%,利潤下降4成左右,企業對人民幣升值的承受能力已趨近極限。
浙江省紡織品進出口集團副總裁周建雄在華交會上表示,人民幣升值令企業進退兩難:過去半年多來,由于對人民幣升值步伐估計不足,企業結匯時出現虧損;調高價格后又導致訂單流失,今年以來公司出口同比下降達7.8%。
在本屆華交會上,絕大多數出口企業為應對人民幣加速升值這一不確定因素,大多以“6.9∶1”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對外報價,以減少3至5個月后的收匯風險。許多中小企業認為,如果人民幣升至6.7以上,“生意就無法做下去了,企業只有關門。”
江蘇省南通市的紡織服裝產業占全市出口的近4成。據南通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統計,有多達20%的紡織服裝企業出口利潤低于3%,多數依靠逐步降低的出口退稅勉強過活,這些企業的年出口額多數在100萬美元以下,對政策變化和市場風險的抵御能力較弱,很多已處于虧損邊緣。一些小型外貿加工企業已經陷入虧損或倒閉困境。事實上,去年10月以來,江蘇江陰的顧山、祝塘等地就有十幾家為紅豆集團做成衣加工的小型配套工廠倒閉,春節以后這種情況更為嚴重。
要防控外貿風險
上海國際經濟貿易研究所研究員汪明認為,外貿出口涉及的產業鏈較長,吸納了大量的就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不容忽視。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應充分考慮到出口企業的困難,防止出口大幅波動對經濟造成不利影響。
“當前國際收支存在不確定風險,我們要從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角度考慮人民幣匯率問題。”江蘇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葛守昆說,雖然長期看,人民幣升值有助于抑制輸入性通脹,但由于美國次貸危機影響帶來的不確定性,當前應強調相對穩定的匯率政策。
總體來看,人民幣升值步伐不宜過快,要考慮我國出口企業的承受能力,穩定的匯率走勢有利于中國經濟發展。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政策動向課題組的報告也認同這種觀點。報告認為,合理調節匯率對經濟增長能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一句話,人民幣升值需把握好節奏。報告建議,在沒有形成真正的出口優勢之前,人民幣名義匯率不宜進行急風暴雨式的調整。
結構調整是必由之路
人民幣升值給出口企業帶來壓力固然是客觀事實,但從整體來看,人民幣升值對促進外貿企業加快轉變貿易發展方式、著力調整產品結構,又是一個機遇。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在保持出口平穩增長的同時,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優化出口結構,鼓勵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產品出口,提高出口產品質量、檔次及附加值。
痛中思變,不變則衰。一些中國企業通過對產品的升級換代來獲取新的市場空間。
在受人民幣升值影響較大的家電行業里,康佳的海外市場銷售人員卻信心滿懷:“我們今年的出口會繼續增加。”原因是他們今年“推出了很多新產品、新設計,很受海外客戶歡迎”。
還有不少企業通過加速自有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建設保持市場份額。電信設備生產商德力西國際市場開發部經理于和表示,該公司高壓電纜的出口將增長40%~50%。他說,即便電子信息產業受匯率升值沖擊較大,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的企業利潤率仍然較高。
高檔機械手表是歐洲的傳統強項。天津海鷗集團曾經是我國第一款國產機械手表的創造者,代表了天津輕工業發展的輝煌歷史。近年來,雖然我國機械手表行業整體不景氣,但天津海鷗集團通過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機芯,在出口上實現了“第二次起飛”。本次津洽會上,天津海鷗集團自主研發的“三問表”、陀飛輪表、萬年歷表吸引了不少國外客商。
除了加大自主創新,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獨辟蹊徑,以“中國特色”取勝,走獨具特色的民族化之路。津洽會上一家公司生產的江南山水畫純手工折扇,外形和工藝帶有典型的中國特色,今年公司的出口訂單較去年仍有一定數量的上升。
國家權威部門預測,盡管一季度出口形勢不樂觀,但當前外貿還在正常區間運行,符合政策預期,預計今年進出口增長仍將保持15%左右的增速,外貿形勢仍在可控范圍內。
汪明認為,雖然今年出口形勢復雜多變,外貿企業“內外交困”,但經過近7年高增長周期的積累,中國的出口實力已今非昔比,很多外貿企業也有較強的“病痛修復能力”。經過這一輪優勝劣汰,中國的外貿出口企業會走得更穩。
來源:半月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