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由第63屆全國汽配會組委會、中國汽車工業配件銷售公司主辦,《中國汽車市場》雜志承辦的“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亟須做大做強”主題論壇在哈爾濱與展會同期舉行。
“不創新我們真的就沒有出路了。”第一個發言的嘉賓——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董建平就大聲疾呼,“我們的商用車企業還有機會,還有自主創新的空間,主機廠和零部件廠要聯合起來,建立一個戰略合作的伙伴關系。要提升我們商用車的檔次,提升附加值,把更多中國人的智慧和技術含量融在里面,打到世界上去,我感覺這個還是比較現實的,是有可能的。”
董建平的這一判斷也從國家信息中心資源開發部主任徐長明那里得到了呼應。徐長明分析認為,“目前跨國公司處于競爭壓力很大的階段,采購體系正在進行戰略上的調整。現在他們有一個非常大的變化,就是由重視出身轉移到重視質量,以前就是中國再好的零部件也不要,現在是誰的質量好、價格低就認誰的。”
談到汽車尤其是汽車配件行業,資深汽車配件專家羅錦陵似乎總有說不完的話題。“汽車作為支柱產業卻依然有人叫我們‘散、亂、差’,這種說法與我們所取得的成就很不協調。”羅錦陵在談到一些人對汽車配件行業的看法時表達了他的憤怒。“在零部件方面,210個品種中有30%民營企業是占據第一位的。現在國內汽車零配件的產值到底有多少?我算了一下,是接近1萬億元,就是配套、出口再加售后。這個量是什么概念呢?我們拿世界零部件排名100強的企業來看,我們的總和相當于世界100強中前10名的和。”
“我感覺現在國內汽車零部件是從低成本向高品質名牌的方向轉,當然現在整體上還沒有到這個地步。”羅錦陵在分析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方向時,還不忘向與會者提供信息,“現在很多世界級的供應商在不聲不響地向我們國內比較優質的零部件企業轉移,所謂轉移就是采購他們的東西,這是一個很大的趨勢。”
實際上,中國汽配企業參與國際分工已是近幾年汽車業很熱的一個話題。在從被動參與到主動參與國際分工的過程中,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已經開始從產品出口發展到技術出口。這從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郭焱博士向我們提供的一張圖表中可以看出,中國零部件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已經從最低層次的為跨國公司提供低技術附件、配件,逐漸向以oem(原始設備制造商)方式進行制造與加工,以odm(原始設計制造商)方式提供設計和制造,和以obm(原始品牌制造商)等高層次轉變,最終通過自主品牌進入國際市場。
“我們能去買技術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要自主創新的時代來到了。”董建平通過工作中常與外商打交道的感受深有感觸地說,“你不創新都不行了,不創新你就是死路一條。”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