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預測,我國內陸可安裝14億千瓦時風力發電裝備;如考慮海上,將達到20億千瓦時。如果三分之二的風能被開發利用,將是全國水電的4倍,前景非常廣闊。
國家發改委要求,國內風電廠項目所用機組國產化率不得低于70%,大力促成風電設備的國產化。這對于掌握著大量風電資源和先后從日本、德國六次引進、消化國外先進制造業技術的銀星能源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為了加快風電制造的建設速度,銀星能源引進日本三菱重工技術,組裝制造wmt62-1000a風機設備。6月18日,國內第一臺三菱風機在該公司成功下線。
三菱風機 落戶寧夏
該機型也是目前世界上風力發電的主流機型,已有上千臺機組在不同氣候條件下可靠運行的驕人業績。美國得克薩斯州近海風場安裝該型風機近千臺,運行可靠且效率很高。該風機安全系數比較高,運行可靠,維護可由公司自己完成,節約運行維護成本。
此外,此款風機具有獨特的智能偏航技術,使風機能夠在自由偏航時自動捕捉風載較小的方向轉動,并且可以減輕突發風向風速載荷對偏航轉動的影響。該智能技術不使用電源動力,因此即使在停電狀態下也能完成動作,提高了風向捕捉性能及斷電后自我保護性能。
寧夏區內及相鄰的周邊地區可利用開發的風力資源高達5000mw。為提高三wmt62-1000a風機對寧夏及周邊內陸低風速風場的適應性要求,銀星能源的技術人員在三菱重工的指導下,對風機進行了本土化改造,使其更加適合在內陸風場使用。
風機國產化初見成效
采訪中,任育杰總經理表示,風電設備國產化、本地化是國內風電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從目前國際國內風電市場來看,mw級風電機組將是我國未來的主力機型,因此,引進、消化吸收mw級風機,并加快國產化,將是公司風機制造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
銀星能源前身吳忠儀表是我國工業自動化儀表的重要生產基地,五十多年的制造業歷史為風機制造產業提供了大量富有實踐經驗的技術與管理人才。同時,企業擁有多年自動化儀表的機械制造經驗,具備較強的制造業研發能力,為消化引進技術制造風機設備打下良好的基礎。目前,部分風機構件已經可以自己生產,達到年產風力發電機組300臺、年加工風機塔筒1萬噸的生產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銀星能源組織研發的《1mw風力發電機部件國產化研發項目》,得到了寧夏科技廳的大力支持,被列入2007年度寧夏科技攻關計劃,并得到了寧夏財政廳80萬元的資金支持。主要針對1mw風力發電機的葉片、輪轂、齒輪箱、控制系統進行優化設計。同時,成立風機齒輪箱公司,專門從事1mw和1.5mw級齒輪箱的國產化制造。這對于推進銀星能源風力發電設備制造產業的發展,加速風機設備的國產化,促進我國風機制造事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風電產業鏈彰顯競爭優勢
隨著未來常規能源成本持續上升,風電可再生優勢更加明顯。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我國到2010年將建成500萬千瓦風電,2020年規劃目標是3000萬千瓦。
銀星能源掌握大量的風場資源,為公司風機制造以及銷售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廣闊的市場。據了解,公司和大股東寧夏發電集團目前擁有30萬千瓦裝機的風力發電廠,公司規劃“十一五”期末達到100萬千瓦裝機容量,最終建成賀蘭山、青銅峽、紅寺堡、長山頭、寧東等9個大中型風電場。“風機制造——風力發電”的產業鏈發展模式,既降低了生產成本,又促進了公司風機制造和風力發電兩大產業的共同發展,增強了企業在國內風電領域的市場競爭力。隨著配套產業政策的落實和風機制造優惠政策的陸續出臺,銀星能源背靠寧夏巨大的風電市場,通過未來市場及成本優勢,依托雄厚的制造基礎,必將成為國內主要的風機制造企業。
銀星能源表示,到2010年,公司計劃增加投資1.24億元,實現年產300臺1mw機型風機、10000噸塔筒的生產能力,風電設備制造業務預計實現營業收入15億元。屆時,公司將躋身于國內風電設備制造骨干企業之列。
來源: 證券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