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35所科技委主任焦曉亮(左1)在廣州舉行的展會上介紹“鷹眼”探地雷達產品。 35所/供圖 攝
中新網北京1月17電(記者 孫自法)一座城市不僅有地上的高樓林立、車水馬龍,還有看不見的地下空間里各種管線縱橫交錯,特別在一些老舊城區,地下空間設施已是迷霧重重、暗藏隱患,如何保障地下空間安全,防范路面塌陷、燃氣管線泄露等危險事件發生,亟需通過科技手段提供解決方案。
35所“鷹眼-a”探地雷達項目負責人張鵬接受采訪時介紹“鷹眼-a”新型人工智能探地雷達。 孫自法 攝
來自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三院35所的消息說,該所依托軍轉民技術研制成功的“鷹眼-a”新型人工智能探地雷達,能夠快速、全面、精準地“透視”城市地下多材質市政管線、油氣管線信息,以及城市道路空洞、疏松、富水等土體病害信息。可以為城市地下空間安全檢測提供包含軟、硬件的一整套方案,形象而言,就是能對城市地下空間進行全面“體檢”,讓城市管理者根據“體檢”結果“對癥下藥”,保障地下空間健康、安全。
“鷹眼-a”探地雷達在四川廣漢市開展示范應用的場景。 35所/供圖 攝
35所“鷹眼-a”探地雷達項目負責人張鵬介紹說,他率領團隊剛剛赴四川廣漢市完成“鷹眼-a”的示范應用,在當地開展了約15萬平方米區域道路地下的全覆蓋探測,發現兩處道路地下空洞并取芯驗證,建議對發現的兩處空洞予以注漿加固處理,廣漢市相關部門對“鷹眼-a”這次的“體檢”示范表示認可和滿意。
作為中國首個全陣列式三維體制的探地雷達,“鷹眼-a”研制成功標志著中國無損探地技術已實現從“二維”到“三維”的跨越。“鷹眼-a”采用多發多收工作體制,結合陣列信號處理技術,實現地下三維信息的實時采集,目前可實現地下3-6米(依據地質條件不同,探測深度會有差異)內三維數據的采集與存儲、厘米量級的探測間隔和厘米級大地坐標測量。
35所研制的“鷹眼-a”探地雷達產品。 孫自法 攝
針對地下空間一體化巡檢已成為智慧城市管理趨勢,“鷹眼-a”可實現大地坐標與地下空間信息的融合,獲取的地下空間信息可實時動態接入“智慧管網”或“城建大數據”等平臺,通過數據共享和集成,實現城市空間地上地下“一張圖”管理,提升中國城市空間精細化管理的水平。
同時,“鷹眼-a”還加載人工智能處理系統,能夠對地下管線進行自動識別,在完成地下管線、道路土體病害信息的解釋后,可即時生成通用結果“報文”,大幅縮減人工數據分析工作量以及人工判讀的主觀性,提高數據解釋效率、準確度和置信度。目前,“鷹眼-a”對地下管線智能檢測正確率已超過90%,誤報率小于5%。
至于“鷹眼-a”探地雷達近期發展目標,張鵬表示,技術層面一是要進一步推進軟硬件系統集成,使雷達產品像“傻瓜”相機一樣,讓用戶方便、快捷地一鍵操作使用;二是要不斷提高探測深度和精度。應用拓展方面,除推廣城市地下管網“體檢”預警服務外,還將面向各類機場跑道、高速公路、高鐵及普通鐵路等,開展路面與路基下的土體病害檢測業務。
來源:騰訊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