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我國農機工業今年上半年產銷大幅增長、利潤快速下滑的狀況,中國農機工業協會理事長高元恩預言下半年農機企業的生存環境將持續惡化,行業面臨的形勢嚴峻,行業前景憂大于喜。
這是中國工業報記者7月9日從中國農機工業協會舉辦的農機行業上半年經濟運行分析會議暨《農業裝備產業發展規劃和政策》研討會上了解到的信息。
在這次分析會上,來自國家發改委、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中國農機工業協會、中國機電工業價格協會的負責人和60多家農機企業高管就上半年的工業及農機工業運行形勢,以及企業下半年面臨的挑戰和壓力向與會的農機企業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和介紹,并就如何應對目前的這種嚴峻形勢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
效益下滑企業面臨多種壓力
今年上半年,農機工業保持快速增長態勢。數據顯示,今年1~5月份,我國農機行業實現工業總產值738.8億元,同比增長30.23%,在機械行業中較為突出,增速比上月提高1.53個百分點。實現新產品產值79.5億元,同比增長58.38%。
主要農機產品產量均有增加,其中大中拖產量超過13萬臺,收獲機械突破11萬臺。出口強勢增長,進口增長穩定。1~5月份,農機產品出口額達27.62億美元,同比增長69.06%。;進口額達5.63億美元,同比增長16.43%。
然而,與會多數企業代表則反映,在農機主要產品產銷增長的背后,企業經濟效益卻呈現增幅快速下滑的趨勢。
來自山東某拖拉機企業的人士告訴記者:鑄鐵去年年初是2000元/噸,現在已經接近6000元/噸。而鋼板價格上漲了20%左右,焦炭則上漲了70%左右。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也導致了配套件價格的上漲。
高元恩介紹說:“1~5月份,有314家農機企業虧損,虧損額達2.45億元?!?
導致企業成本快速增長、部分產品售價倒掛的原因主要是,原材料能源價格上揚、勞動力成本增加、資金費用攀升以及銷售費用提高等。在農機行業競爭激烈,長期存在產能過剩、產品趨同現象加劇的同時,由于受補貼政策限制,企業不能隨著成本快速增長自由加價,使得利潤空間越來越小。
從技術水平看,我國農機工業技術競爭力不強已經成為發展的瓶頸?!皣鴥绕髽I的制造設備以普通機床為主,設備的數控化率行業平均不到1%。產品的性能質量、設計與開發、應用水平甚至產品標準的制定方面都相對滯后?!眹野l改委工業司王建宇處長說。
資金緊缺、現金流面臨斷裂也是農機企業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高元恩說:“農機企業大部分的流動資金來自銀行貸款和產品預付款。目前銀行貸款受到了約束,而銷售也拿不到預付款,或者滯后。如企業拿到補貼款至少需要6個月的時間,造成了企業資金鏈吃緊,難以正常運轉。因此,一批實力較差的中小型企業仍有可能會退出市場。此外,由于配套廠家要求整機廠給錢才供貨,使整機廠的資金極為緊張。
“產品趨同、產能過剩現象嚴重?!备咴髡f,在國家支持推廣農機產品目錄的企業里,大中馬力拖拉機企業達36家,半喂入水稻聯合收割機企業21家,插秧機企業32家,而日本與韓國該類企業的數量都不超過10家。
受到歐美等國家對農機排放標準提升的影響,我國農機產品出口目前也面臨新的挑戰。如美國對25馬力以上拖拉機的排放標準要求達到epa4,25馬力以下也要求達到epa3。歐洲對拖拉機的排放標準則提出了eu3a的要求,如果達不到上述要求,產品將不能進入市場。
創新為本實現升級換代
“產品創新一方面要提高農業機械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要經濟實用。要推進農機行業自主創新體系建設,掌握更多自主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周凱指出,要促進農機企業品牌戰略的實施,提升行業的國際競爭力。
王建宇認為,應加強農機工業重點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研發能力,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產業化為主攻方向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新型農業裝備產業化需要的關鍵共性技術和工藝的研發攻關。以市場為導向,重點研發大型化、多功能、高效率、復式聯合作業機械,加緊開發市場需要的棉花、甘蔗等機械化收獲技術設備等。
“提升動力機械零部件和配套農機具的研發和產業化水平,優先選擇一批基礎較好的關鍵零部件和配套農機具生產企業,提高關鍵零部件和配套農機具產品的水平。通過重點培育國產品牌,促進農機工業的全面發展。”王建宇說。
為了做強農機工業,在條件成熟時,應打破地區、所有制界限,鼓勵外資企業參股和國內企業參與海外并購,推動拖拉機、收割機、發動機等整機生產企業之間,整機生產企業與配套農機具生產企業之間進行聯合、重組與兼并。
外資并購對我國農機行業的發展并無實質性促進,相反會把我國極具潛力的農機市場拱手讓與國外農機巨頭,通過技術壟斷和標準壁壘搶占中國市場遏制國產產品,并逐步形成壟斷地位,之后在為我國農民提供農機具產品定價方面擁有絕對控制權,對我國農機工業民族品牌建設不利。王建宇認為,國家應出臺相關政策,保護、支持自主品牌建設,健全法律體系,防范外資的惡意收購和壟斷行為。
農機工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支撐。周凱指出,企業應密切關注“三農”需求,提供迫切需要的農機裝備。第一,要提供讓農業生產力迅速發展的裝備。第二,要提供能讓農村富裕起來的裝備。第三,要提供讓農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的裝備。農機企業應強化服務理念,為農產品深加工提供增值服務。
高元恩表示,針對當前嚴峻的經濟環境,企業應在研究形勢的前提下,確定適合自己的發展策略,通過創新,在開發新品、提升能力、內部挖潛方面下功夫。企業要從這種困難的局面中走出來,更需要政府從稅收等政策方面進行傾斜;同時進一步完善農機購置補貼辦法,為企業創造一個更好的發展環境。
中國工業報 陳棟棟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