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堤內損失堤外補”形容汽車零部件廠目前的做法一點不為過。記者日前走訪一些汽車配件經銷商和4s店后發現,由于給整車廠配套不能漲價,零部件生產企業只能通過售后服務市場零部件漲價來彌補成本上漲帶來的壓力。據了解,今年上半年,油品、金屬類零配件、輪胎等漲幅已超過了20%,有的高達50%。
“現在做一次最基本的保養,就是更換三濾和添加機油價格在200元左右,比原先貴30元。普桑電瓶從年初500元不到漲到600元一個。而機油如殼牌紅喜力從年初70元漲到90元”,一名顧姓私家車主修車時吃驚地發現,不少零部件價格漲幅驚人。
“技術含量低、原材料運用較多的車門、底盤、輪胎、機油等配件價格都漲了,原料用得越多漲得越多”,上海天譽汽配有限公司的張旭說。
去年以來原材料價格一路上漲,處于車輛制造上游的零部件企業直面成本高漲的壓力。特別是技術含量低,用料多的企業。令零部件企業痛苦的是,整車競爭激烈,配套的零部件根本不可能漲價,相反每年不得不接受整車廠提出的降價要求。
受到上下游同時擠壓的零部件企業于是選擇“堤內損失堤外補”。即悄然提高售后維修市場零部件價格。目前除了輪胎公開宣布漲價外,其他零部件都未公開宣布但漲幅不小。
據了解,由于4s店的零部件價格遠高于一般維修廠或汽配店,因此目前4s店零部件漲價幅度還不明顯。“成本100元的盤式制動器,4s店要賣1000多元,他們有足夠空間承受漲價”,汽車業內資深人士羅錦陵說。記者了解到,4s店的零部件也需從整車廠進貨,也就意味著其采購成本沒有增加,所以沒有大幅漲價。安信證券分析師孫木子指出,目前只有兩類零部件企業具有傳遞成本壓力的能力。一是,身處相對壟斷的細分市場中,如輪胎業。二是,進入整車配套體系、具有核心知識產權或競爭力的企業。這也就導致零部件企業只能通過提高售后維修市場零部件的價格來緩解漲價的壓力。
作者:錢嬋娟 周譽 陳至樂 來源:東方早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