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業是臺州這個制造王國里冒出的又一個新興產業,從2003年起,臺州船舶工業每年實現產值翻番,其崛起的速度和迅速放大的產能令人瞪目。目前臺州有“5+1”主導產業,其中“1”就是造船,這更說明造船業是后來居上、當仁不讓。
不過,在這火熱的行情面前,不少業內人士卻保持了必要的冷靜。“國內船舶市場產能超過需求趨勢嚴重,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昨天,陳存裕這樣告訴記者。
陳存裕是浙江合興船廠的董事長,同時也是市船舶工業協會會長、省造船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多重身份令他對造船業的發展史和國內外造船業走勢有著極大的興趣,他認為從行業發展規律來看,當產能迅速釋放、市場趨于飽和時,市場必將面臨著調整。
灘涂淘金,昔日臺州抓住造船業牛市行情
2003年是臺州造船業真正起步的一年。世界造船業的中心從歐洲轉移到東亞,鑒于勞動力成本等優勢,越來越多的歐洲船東將目光投向了中國,此外,國際海事組織公布公約要求在2010年前淘汰單殼油輪。民間資本雄厚、民營機制靈活的臺州迅速從中嗅出了濃濃的商機。在臺州,從北邊的三門到南部的玉環,全市9個縣(市、區),其中6個海岸線綿綿不絕,灘涂面積廣闊,發展造船業條件優越。造船在臨海與溫嶺最先熱起來。2003年,臨海還只有6家船廠,產值10億元。到2005年,臨海船廠已發展到11家,產值20億元。這股造船熱潮還迅速向三門、路橋、椒江、玉環等地蔓延。
到目前,全市實際從事船舶修造企業已達83家,今年上半年,完工船舶250艘,產量180萬噸,同比增長50%,仍保持全市工業產品產量增幅第一。眼下,我市仍有30多家造船企業陸續上馬,主要分布在三門的六敖、沿赤、泗淋,臨海的上盤,溫嶺的松門,路橋的金清港,玉環的干江等地。與此同時,原有的船廠有50%以上通過改建、擴建等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到2007年底,全市年產值上億元造船企業28家,其中宏信、海豐、天時、振興等4家船廠年產值超過5億元。
“我市船舶建造正朝著大噸位、大馬力、多用途的方向發展,形成了以散貨船為主,集裝箱船、危險品船(油輪)、工程船、漁船為輔的船型系列。”市經委機械冶金處處長、市船舶工業協會秘書長黃林育說。目前,全市建造的萬噸以上船舶有72艘,其中3萬噸以上有9艘;在建的各類最大船舶包括5.45萬噸的散貨船、9700立方米液化氣船和6800噸級的挖泥船。而五洲船業的液化氣船、方圓船廠的工程船均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
經歷“苦夏”,風險壓力接踵而來
幾天前,省經貿委的調研人員專門來到臺州三門,實地考察健跳、沿赤、六敖三個造船基地,調研當地船舶行業的發展情況。近兩年,三門船舶產業發展迅速,全縣目前引進造船企業27家,其中投產6家,在建17家。
為使船舶工業規范有序發展,三門縣還于今年初專門出臺了《港口岸線利用規劃》,明確區塊功能,實現港口岸線資源的集約開發和高效利用。按照這一規劃,到2010年,三門縣年船舶修造能力將超過350萬噸,并最終形成浙江陸上最大的造船及船配產業基地。
在調研座談會上,有業內人士認為,三門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難度不小,其中最重要的一關就是人才關。近30家造船企業要想真正步入正軌,起碼需要100個高工,300個以上的普通工程師。就臺州造船行業的現狀來看,顯然很難提供如此強大的人才支撐。
市船舶工業協會秘書長黃林育說,我市在船舶制造方面的專業人才主要是靠引進國內大廠家的退休人員,由于這幾年臺州新辦造船企業發展相當快,根本無法滿足企業的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臺州造船業加快改善工藝水平,不能乘機而上,迅速從“造船大市”向“造船強市”邁進。
不可否認,過去的5年是臺州造船業的黃金時期,但太過迅速地成長,帶來不少麻煩,人才問題僅僅是其中一個縮影。再比如,企業無序發展是一個普遍現象。在造船熱的刺激下,如今,全市各地發展造船業、新辦造船廠的積極性非常高。不過,根據國防科工委出臺的《船舶生產企業生產條件基本要求及評價方法》(船舶行業標準)的規定,大部分造船企業受到船舶下水條件、舾裝設施等限制,只能集中在二級(船廠評定等級)范圍,這又勢必造成了同質化競爭。如何走規范化、規模化之路或是創自身特色,成為擺在諸多造船企業面前一個重要課題。
“這輪船市行情已經延續了5年,在全國沿海地區掀起了造船熱,這股熱潮所釋放的能量是相當驚人的,從目前全國造船的產能來看,超過國內航運運力的趨勢嚴重。”陳存裕一針見血地指出,從當前來看,國際國內船市依然興旺,然而一輪船市火爆過后,很可能會出現拐點。對于未來,造船企業應保持謹慎。
陳存裕說,國內市場趨于飽和,造船企業還可以把眼光看向全球,相對來說,國外船市更為廣闊。但問題是,出口企業就要直面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匯改3年,人民幣升值超過21%,這是一次全新的考驗。與此同時,原材料價格、勞動力成本、主機設備價格等上漲,給造船企業帶來很大的壓力。
另外,國際上,開始實施油船雙殼化、新涂層標準等技術規范,提高了造船業的技術門檻。2007年10月1日,我國出臺了第一部船舶生產企業的行業準入標準——《船舶生產企業生產條件基本要求及評價方法》,提高了造船業的政策性準入門檻。
“整合可能從今年下半年就開始,洗牌是必然的。”在造船業摸爬滾打了16年的行業元老、浙江方圓造船有限公司總經理金文林這樣判斷。
整合、提升,打造中國船舶制造業基地
“船舶業仍然是臺州目前工業發展最好的行業之一,跨過當前這道檻,臺州造船業將站在新的起點。”近日,黃林育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評價船舶制造業。
2004年,臺州市就制定了《臺州市船舶工業發展規劃》:到2010年,臺州將形成船舶工業新格局:打造臨海、溫嶺和三門三大造船基地;構建靈江、椒江造船產業帶,金清港產業帶,大麥嶼造船產業帶等三條產業帶;發展椒江成為全市船舶工業的技術、設計、服務中心。到2010年,形成3到4個現代造船總裝模式的先進企業,涌現一批“新、精、專、特”的船用配套企業;船舶建造能力達到250到280萬載重噸/年,具備建造8萬噸級以下船舶的能力,實現年工業總產值150到180億元,出口創匯5-6億美元。
事實是,臺州造船業的發展速度已經超過了人們原先的預期。臺州沿海的6個縣(市、區)基本上都認識到當前海洋經濟戰略的重要性,紛紛制訂、出臺了發展船舶產業有關政策和措施,這對臺州造船業是件大好事。三門、臨海、路橋、椒江、溫嶺以及玉環等地均呈現出造廠、建船的火熱場面。
那么,在原材料漲價、人民幣升值等不利因素面前,在船舶工業進行轉型之際,臺州如何更有效推進造船產業健康有序地發展?7月16日,我市召開了全市船舶行業企業家座談會,天時、海東、方圓等17家船舶制造企業及配件企業負責人專題討論了這一話題。
參加座談的市委書記張鴻銘說,在當前的形勢下,各造船企業要清醒認識造船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加快整合,加速提升,加快拓展,加快規范,進一步推動船舶工業健康有序發展,著力打造中國船舶制造業基地。
張鴻銘指出,加快整合就是要加快資產重組步伐,通過兼并、重組、聯合、托管中小企業等方式,整合產業資源,形成產業集群。加快提升,主要指臺州船舶企業不能只做拼裝工廠,要舍得投入,加強關鍵技術引進、吸收與創新,加快提升技術水平;加強船舶工業技術創新服務體系的建設;注重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與引進;提升產品質量,打響“船博會”。加快拓展,要拓展市場,拓展產品,拓展產業鏈,并向海洋運輸業和修船業兩頭拓展。加快規范,要規范企業內部管理和技術,規范行業管理,發揮行業協會自律。同時各地各部門要優化服務,加快規劃修編,加強造船業資金、土地、人才等要素保障,加快服務體系建設,為臺州造船業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合興船廠:來料加工規避風險
對于成本上升帶來的影響,陳存裕深有體會:現在的船就是個鋼鐵鑄就的大家伙,鋼材等原材料一漲,造船的成本就呼呼地往上走。
主機、附機、電站、甲板系統、錨機系統、通信導航系統、鋼板甚至電焊條,沒有一樣是與去年同一價格的,少的上漲了30%,多的超過50%。比如像錨這樣的配件,本來就是一個鐵疙瘩,沒多少技術含量,但鋼鐵每噸漲了3000多元,這個不起眼的鐵塊價格也水漲船高了。
“與去年相比,人員工資也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普通員工的月工資由去年的1000元漲到了現在的1300多元,電焊工等技術工的工資由2000元漲到了2500元甚至3000元。”在陳存裕看來,人員工資增加主要還是因為造船專業技工缺乏,像一些高級工程師,年薪20萬元都不一定找得到。
浙江合興船廠幾年來已成功地為國內外客戶建造了集裝箱船、散貨船、油輪、多用途工程船、遠洋捕撈船等共300多艘,其中最大噸位為32500噸。面對原材料上漲的不利局面,合興船廠在接訂單時,采用了來料加工的方式。”在與船東談生意時,敲定由對方自行訂購主機、附機、導航系統等設備。打個比方說,假如造一艘船造價要1億元,船東負責訂購的設備價值7000萬元,那么不管材料上漲與否,造船企業只承擔造船中30%左右的風險。”陳存裕說。
陳存裕提醒說,企業要更加關注國際海事組織、國際船東組織簽訂的一系列新公告,避免簽訂合同后產生對企業更不利的因素。同時,對于出口企業,可以與國外船東談判,盡量用人民幣匯率相對穩定的歐元結算,或是提出貨款一半用人民幣、一半用美元結算,盡可能地降低風險。
方圓造船公司:提升核心競爭力才有話語權
下個月,浙江方圓造船有限公司制造的一艘萬噸輪就要下水,這艘造價1.3億元的挖泥船將出口到希臘。“人民幣升值對這艘船沒有影響,在接單之時,我們已經與銀行商定遠期結匯,銀行根據船東與船廠商定的美元造船價和付款進度,約定一個匯率,不管今后人民幣匯率是升還是降,我們都根據銀行承諾的這個匯率來操作,這種匯率鎖定方式,對出口企業還挺有<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