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北”地區棄風限電形勢嚴峻以及市場上優質集中式項目逐步開發減少的情況下,風電從集中大規模連片開發轉向集中式和分散式協同發展勢在必行, 2017年5月國家能源局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分散式接入風電項目建設有關要求的通知》,要求各省級能源主管部門制定分散式風電發展方案,明確分散式風電項目不受年度指導規模限制。隨后各省加快了制定分散式風電發展方案的步伐。
(來源:計鵬新能源 id:jipengxinnengyuan)
面對分散式風電開發規劃及設計,有些設計人員對分散式的設備配置有些模糊,這種設備到底配與不配?特別是2018年國網發布了979號文《關于印發十八項電網重大反事故措施(修訂版)的通知》,修改和增加了一些與電網接入相關的內容,下面小編就通過“十八項反措”聊聊風電發電系統接地設備配置情況。
一、系統接地型式
目前系統接地方式分為兩類:中性點非直接接地和中心點直接接地
01、中性點非直接接地
這個接地方式又可以分3類:
中心點不接地
這種方式是最簡單,單相接地時允許帶故障允許2小時,供電連續性好,但由于過電壓水平高,要求有較高的絕緣水平,不宜用于110kv及以上電網。
中心點經消弧線圈接地
當接地電容電流超過允許值時,可采用消弧線圈補充電容電流,保證接地電弧瞬間熄滅,以消除弧光間歇接地過電壓。
中心點經電阻接地
當接地電容電流超過允許值時,也可采用中心點經電阻接地形式,此接地方式和經消弧線圈接地方式相比,改變了接地電流相位,加速泄放回路中的殘余電荷,促使接地電弧自熄。
02、中性點直接接地
此種接地方式單相短路電流很大,線路或設備須立即切除,增加了斷路器負擔,降低了供電連續性。但由于過電壓較低,絕緣水平下降,減少了設備造價,故適用于110kv及以上電網。
二、“十八項反措”對系統接地型式的敘述
國網“十八項反措”中的第3.2.3.2條,風電場、光伏發電站匯集系統的單相故障應快速切除。匯集線系統應采用經電阻或消弧線圈接地方式,不應采用不接地或經消弧柜接地方式。
三、分散式和集中式風電案例
01、分散式案例
案例來自于某分散式風電項目,該風電場規模為20mw,采用2.5mw風機,35kv并網,集電線路采用電纜和架空線相結合方式,其中直埋電纜總長度約為0.58km ,架空線路總長度約6.4km 。根據集電線路中電纜和架空線長度及電容流估算公式,可計出35kv側電纜電容流為:
?c1=0.1×?×?=2.03 a
35kv 側架空線電容流為:
?c2=3.3×?×?×0.001=0.739a
可計算出本工程 35kv 側電容流為:
?c=?c1+?2c=2.769 a
電容電流增幅按13 %考慮,經計算35 kv側電容電流為3.13a。
02、集中式風電案例
案例來自于某集中式風電項目,該風電場規模為50mw,采用2.5mw風機,110kv并網,集電線路采用電纜和架空線相結合方式,其中直埋電纜總長度約為1.5km ,架空線路總長度約30.3km。根據集電線路中電纜和架空線長度及電容流估算公式,可計出35kv側電纜電容流為:
?c1=0.1×?×?=5.25a
35kv 側架空線電容流為:
?c2=3.3×?×?×0.001=3.5a
可計算出本工程 35kv 側電容流為:
?c=?c1+?2c=8.75a
電容電流增幅按13 %考慮,經計算35 kv側電容電流為9.88a。
四、案例分析
分散式風電電容電流3.13a,小于國家標準規范的“電容電流不大于10a時,可采用中性點不接地方式”中的說明10a,應采用不接地方式。
集中式風電電容電流9.88a,小于國家標準規范的“電容電流不大于10a時,可采用中性點不接地方式”中的說明10a,應采用不接地方式。
顯然,上述兩個案例的系統接地方式與國網2018年“十八項反措”相違背,
最終的解決方案:分散式風電采用電阻系統接地方式,集中式風電采用消弧線圈系統接地方式。
五、結論
通過前面的分散式風電和集中式風電案例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1、在同樣的條件下,電纜電容電流大約為架空線路電容電流的30倍,風電場(以架空線路為主)的接地容量一般比光伏(以電纜為主)容量小。
2、國網2018年 “十八項反措”具有強制性,“十八項反措”不是規范卻等同于規范甚至高于規范。
來源:北極星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