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山東萊陽,人們首先會聯想到蜚聲海內外的綠色食品。然而,該市機械產業卻在悄無聲息中嶄露頭角,如今恰似待嫁少女,備足了嫁妝,翹首期盼著世人的青睞。“機械產業在萊陽既有基礎,又有優勢,現在亟需一個強勁外力,將其推向發展快車道。”萊陽市委書記于松柏說。
揭開萊陽機械產業發展史,曾經的輝煌令人贊嘆:萊動柴油機、萊陽拖拉機、煙汽輕卡、舒馳客車等一批機械制造業老品牌曾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聞名全國,萊動更是享有“北有萊動,南有常柴”的美譽,成為我國北方最大的中小功率柴油機生產廠家。彼時的萊陽,是名副其實的機械制造重工業基地。但受體制和市場等因素影響,以傳統國有企業為主的萊陽機械制造業一度出現滑坡,失去昔日風采。
但既便如此,由于該市機械產業多年來積累和保留下來的人才、技術等資源優勢和健全的門類、過硬的產品,并沒有讓人失去重振旗鼓的信心。特別是從發展潛質上看,全市機械行業擁有專業技術人才2萬多人,汽車公告目錄151個,是全國擁有汽車目錄最多的縣級市之一。由于國家發改委原則上不再新批汽車目錄,這一資源就成為萊陽汽車產業雄厚的基礎優勢和重新崛起的有力支撐。另外,該市還有鴻達、萬斯特2個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萊動、鴻達2個省級技術中心,30多名高級職稱以上科研人員,機械產品研發能力全省領先。
山東省提出打造半島制造業基地戰略后,該市搶抓機遇,將突破發展機械產業作為全市“一號工程”,集中人財物力強勢推進。從一件小事可以看出該市對機械產業培強做大的決心和清晰的思路、周詳的計劃:為掌握充足的人才資源,他們組建了一所高級職業學校,從專業設置、師資配備、實習基地建設等方面全面服務該市機械產業需求。目前擁有數控機床、機電和汽修等機械專業在校生2700多名,所有學生都進行“訂單式”培養,使這所學校成為該市機械產業的“人才加工廠”。
要贏得市場,必須有自己叫得響的產品和品牌。該市發展機械產業的一個明確思路就是,以拳頭產品研發為突破口,引領整個產業鏈條高昂。為此他們提出了機械產業“3210”工程,即重點培育客車、卡車、特種車3個汽車龍頭,帶動拖拉機、柴油發動機2個整機以及缸體缸蓋、薄壁鍍鉻缸套等10個汽車零部件配套系列產品。眼下該市精心培育的“精尖特”產品,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在梨鄉大地閃耀。鴻達開發了臂架泵車、旋挖鉆機、大功率變頻塔機等新產品,其中315噸米大型塔機填補了省內空白。舒馳客車采用全承載式底盤,開發生產的天然氣客車,市場推廣取得階段性進展,考斯特高檔中巴客車已完成樣車試制。萊柴形成了30—180馬力全系列拖拉機的生產能力,其中180馬力拖拉機填補了山東省空白,230馬力拖拉機的開發工作正在積極實施。萊動與德國博世、捷克艾柯達合作開發4缸歐ⅲ發動機完成了在捷克的標定工作,已經進行小批量試制和裝車試驗,年內可實現量產。
依托拳頭產品的帶動,該市機械產業“復興之路”已初見成效:全市現已發展機械企業18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63個,從業人員1.8萬人,總資產33.8億元,去年規模以上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10億元,占全市工業經濟比重達21%。產品既有重卡、輕卡、客車、特種工程車、大中小型拖拉機、柴油機等整車整機,又有缸體缸蓋、曲軸、飛輪、缸套、活塞、油箱等零部件產品,共涉及20大類、300多個品種。年產客車已達1471輛,發動機40萬臺,拖拉機3100臺,工程機械6350臺,產品出口日、韓、歐美、中東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額1.9億元,同比增長46%。
群雁高飛頭雁領,萊陽的機械“艦隊”雖已初具規模,但由于缺少真正的“航母”級龍頭企業帶動,整個產業放到國內甚至是省內,仍略顯單薄。目前該市實力最強的機械企業——山東鴻達建工集團,去年銷售收入也只有12億元,納稅不足3000萬元。機械企業納稅過千萬元的僅有鴻達、萊動和萬斯特3家。“培強做大機械產業,龍頭企業培育是關鍵,而加強合資合作則是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徑!”萊陽市市長楊國強的話語中透著急切的期盼。該市目前正在積極推進機械產業的外資嫁接、合資合作,并把煙臺汽車制造廠、舒馳客車、萊動內燃機等老牌強企的招商引資作為重點,希驥通過“高枝嫁接”,使這些老企業重新煥發生機,成為帶動萊陽機械產業騰飛的龍頭。
萊陽現有生產線擁有整車年產能15萬輛,發動機年產能120萬臺,但由于缺少資金,現年產整車不到1萬輛,發動機不足40萬臺。“只要有客商愿意前來投資,激活萊陽機械這部強大的引擎,我們將舉全市之力,在能夠掌握的資源范圍內給予最大的支持!”該市各級領導面向國內外拋出了橄欖枝。(董新云 劉永濤)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