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遇到什么困難,中國一重始終沒有放棄科研和技改工作,全力保證科研人才隊伍建設,保證創新研發力量的延續。半個多世紀的堅持創新,中國一重使眾多中國產業挺直了腰桿
以生產重大技術裝備而聞名的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下稱中國一重),被周恩來總理稱為“國寶”。自1954年建廠以來,中國一重填補了國內工業產品技術空白400余項,開發研制新產品300多項,先后裝備了中國鋼鐵、汽車、石化、煤炭等多個行業的領軍企業。
一年半之前15000噸水壓機試車成功,為這家令人尊敬的重型裝備制造企業增添了新的榮耀。可能許多人并不了解,萬噸水壓機的研制成功提升了中國的綜合國力,水電、核電機組的大型鍛件嚴重受制于外國人的局面得到很大改觀。
對自主創新能力的最好獎勵來自于市場。2004年以來,中國一重年產值以54%的速度高速增長,成為中國重型裝備行業中競爭力最強、市場占有率最高、效益最好的領軍企業。
是什么法寶讓中國一重在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歷程中始終保持旺盛的自主創新能力?是什么機制促使中國一重能夠持續不斷地進行卓有成效的研發?近日《中國投資》專訪中國一重總經理吳生富,破譯中國一重持續創新基因。
從制造到創造
《中國投資》:近些年,中國一重走過了一條怎樣的自主創新之路?
吳生富:自主創新是中國一重的生命和靈魂。
在步入市場經濟后,面對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我們最早走的也是引進學習、合作生產、承制產品的路。但中國一重堅持在引進中學習、在學習中提高、在提高中創新,經過艱苦的科研攻關,終于開發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一系列主導產品。
從需方出設計、自己只能做加工、賺代工費,發展到整條生產線設計、制造、安裝,再到現在的工程總承包——工廠設計,設備生產安裝、基建施工一條龍服務,附加值越來越高。
由于技術領先,品質精良,交貨迅速,中國一重完成了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有了定價話語權。在冶金、石化、核電、電站鑄鍛件、工礦備件、重型礦山設備、重型鍛壓設備等領域,中國一重占領國內市場,參與國際競爭,樹立起民族裝備業的品牌。
同時,中國一重形成了以技術為核心,集科研、裝備、制造為一體的全方位科技創新體系。形成“構思一代、研發一代、試制一代、生產一代”的創新模式。企業不斷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打造國際競爭力為目標,在技術總成、研制尖端產品和拓展新領域方面齊頭并進,用技術實力來把握競爭的主動權。
《中國投資》:哪些自主創新產品的研發對中國一重具有里程碑意義?
吳生富:我們成功地研制了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冶金、石化、汽車、電力、礦山等領域的重大技術裝備,形成了8大類主導產品,在國際同行業競爭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在冶金設備方面,中國一重是鋼廠全流程設備供應商,其中自行設計制造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鞍鋼1780毫米冷連軋機及平整機組,填補了國內在大型冷連軋機制造領域中的空白,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石化容器方面,中國一重是當今世界煉油用加氫反應器的最大供貨商,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均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并為神華集團制造了世界首臺2000噸級煤液化反應器;核電產品方面,中國一重具備300-600mw核島鍛件及核反應堆壓力容器的生產業績和制造能力,并進入了百萬千瓦核電制造領域,居國內領先地位,是核島鍛件世界4大制造廠之一;電站鑄鍛件方面,中國一重是國內生產300-1000mw火電機組大型鍛件能力最強的企業,并具備制造700mw機組葉片、上冠、下環、水輪機大軸等鑄鍛件的能力。此外,中國一重在冶金設備工礦備件、重型礦山設備、重型鍛壓設備等方面也具有較強的技術實力和競爭優勢。
特別是自行設計和研制的15000噸級世界新一代自由鍛造水壓機獲得了黑龍江省科技進步特等獎,它的投入運行,標志著我國重型鍛造設備水平已經跨入國際領先行列,并具備自主生產高端大型鍛件的能力。
化工、船舶、發電設備的一些大型鑄鍛件,尤其是一些重點工程的高端鍛件,國外進行技術封鎖限制,所以大型鑄鍛件成為非常緊缺的資源。對于中國一重而言,擁有完備的重型裝備和配套設施,尤其是擁有關鍵技術和過硬的人才隊伍,有能力也有責任為國家生產稀缺的大型鑄鍛件。中國一重多年來持續技術創新,現在可謂厚積薄發。
人才就是生產力
《中國投資》:您說過中國一重的創新成就得益于優秀的科技人員隊伍,請問中國一重如何培育科技人才?
吳生富:應該說,中國一重目前的創新研發能力是多年沉積的結果。首先,中國一重是“一五“期間建設的重點項目,在建廠之初就擁有很強的技術力量,技術人員層次很高,都是來自國內四面八方的技術骨干,應該說中國一重具有很深的技術底蘊。再者,中國一重在常年的研發過程中形成了強大的科技人才隊伍,現在中國一重大連設計研究院擁有600多人的研發設計隊伍,在天津重型裝備技術研究中心還有100多位高級技術人才,這是行業中最優秀的科技人員隊伍。
最為關鍵的是,中國一重在發展中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始終都沒有放棄科研和技改工作,全力保證科技人員隊伍的建設,保證創新研發力量的延續。為了保留和吸引技術人才,繼續提升技術水平,中國一重將富拉爾基的設計研究院整體搬遷到大連。事實證明,正是保留住了這批技術人才,才為中國一重今后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現在中國一重在大連、天津的技術人員,待遇在當地都是較高的。如果沒有強大的研發力量,即使有了良好的重型裝備和基礎設施,也是無法可持續發展的。
確保人才,這是確保創新的根本舉措。中國一重歷代領導,都具備這方面的眼光。
《中國投資》:中國一重現在的科技人員隊伍能滿足競爭的需求嗎?
吳生富:目前人力還是不夠充足。中國一重與各類科研機構、高校,以及下游企業進行緊密合作,做到了產學研一體化。中國一重一年可以招進80個研究生。但是即使如此,關鍵技術人才還是不足。因為這些人才有一個成長周期,不能馬上見效,需要5年成長期,5年才能出成果。
此外,國家在重點技術攻關項目投入上,不能撒芝麻鹽,應該以一個企業為主,牽頭進行研發,將各專業人才進行無縫銜接。可以先重點扶持龍頭企業,突破技術難題,再在行業內進行先進技術擴散。尤其在一些集成性技術以及重要鍛件對應工程材料等課題研究方面,與國外相比還有十幾年的差距。這需要國家來組織人力,調動各行業專家進行集體攻關。
建立技術驅動型創新體系
《中國投資》:中國一重有哪些機制來保障創新的持續性?
吳生富:中國一重以前走的是研發、設計、生產一攬子“歸口抓”的傳統技術路線,完成產值是硬性指標,所有研發只圍繞產值來進行。但去年以來,中國一重的創新體系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開始由生產驅動型向技術驅動型轉變。
我們對研發體系作了如下架構調整,分為研發層、轉化層、執行層和基層創新。研發層只研究解決關鍵技術,調研市場走向,對現有產品改進提出思路;轉化層將研發層這種創新思維轉化為設計圖紙;執行層則把圖紙設計轉化為現實產品;基層創新則是對產品的局部進行調整,讓產品更臻于完美。
這種新的架構,可以將產品開發的短期效益和長期效益進行有效區分,將真正形成“構思一代、研發一代、試制一代、生產一代”的產品研發模式。
《中國投資》:那么,這種單純的研發創意是否會脫離實際而成為空想呢?目前,新的架構運行效果如何?
吳生富:研發層脫離實際的風險是不存在的,每個研發隊伍的課題對象,都是針對實際的,是一些具有共性的關鍵技術,有利于提高整個技術創新的水平。
專職的研發工作,可以使技術人員從圍著生產轉的具體工作中解脫出來,能夠全心全意地進行市場調研和思維創新工作,使得研發進展非常迅速,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事實證明,半年多以來,該體系運行的效果非常良好,如三代核電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就得益于新的創新體系。今年,各級研發系統能夠完全轉型,形成“門診大夫制”,最終以技術帶動生產,而不是研發為生產所役,實現生產驅動型向技術驅動型的轉變。
《中國投資》:中國一重每年在技術創新上投入多少?如何看待創新投入與回報?
吳生富:中國一重的投入力度是相當大的,現在創新研發投入已經達到了銷售收入的4.9%,去年銷售收入71億,而研發投入超過3.5億。
我們在研發上注意盡量縮短研發時間,提高投入產出。目前,市場的認可就是對中國一重長期研發投入最好的回報。
打造國際競爭力
《中國投資》:未來幾年,中國一重在技術創新上有何具體的部署和目標?
吳生富:首先,要不斷完善技術創新體系,要在內部統一思想,各方人員思路要清晰,要保證充足的人力資源,堅持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同時,努力獲得國家重大項目、課題的支持。這樣才能夠保證技術創新體系的有力支撐,實現真正的可持續創新。
其次,通過不斷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建設大型鑄鍛件、專業化備件、核電設備、重型容器、成套設備等生產制造基地,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增添強勁的動力,并不斷根據企業的發展調整組織結構和管理模式,提高整體素質。
第三,在未來3-5年的時間,中國一重的技術要達到真正的自主知識產權。我們走的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道路,坦率地說,目前還沒有達到完全自主創新的水平。
同時,我們學習國際企業的先進做法,改變大而全、小而全的生產模式,調整產品結構,向少而專、精而強方向轉變,主攻“重點件”和“關鍵件”,廣泛利用國內外制造業資源為中國一重配套,進一步擴大企業的產出規模。
《中國投資》:裝備制造業是一個較為微利的行業。如果中國一重所服務的行業發展放緩,中國一重將如何抵御市場風險?將會有哪些新領域的產品研發?
吳生富:無論行業發展步伐如何,擁有核心技術的高端產品總是不愁市場的。目前對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