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工業機器人行業一個相對“低潮”的年份。ggii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達15.64萬臺,同比增長14.97%,相較于2017年增速出現大幅下調。
基于對上一年機器人產業發展景氣度延續的預期,從2018年年初開始,多數機器人企業側重于提升產能、打通產業鏈、發布新產品等。然而,受到柔性生產技術瓶頸尚未突破、新興增量市場大幅滑坡、中美貿易戰等因素影響,下半年機器人產業的市場行情急轉直下,全年呈現出高開低走的態勢。
高工機器人董事長張小飛認為,國產機器人接下來的“戰役”將會非常痛苦,既要抵御低價競爭,又要面臨渠道壓貨嚴重、產品同質化、現金流壓力促使低價甩貨等問題。
“產能過剩、同質化競爭將促使價格下行加速,資金壓力貫穿整個產業鏈,內外資機器人企業均不能幸免。”張小飛指出,大企業既要對外作戰,也要對內作戰,最終實現分化。
在此行業大環境下,考驗機器人廠商內功的時刻已然到來,綜合了技術、產品、戰略、渠道、成本控制、服務等多方面要素,行業的“低潮”期實際上也是國產機器人探索差異化破局之路的時期。
高性能+低價之下的性價比
長久以來,“國產機器人倒逼外資同類產品降價”被視為國產機器人的一大競爭力。幾乎成為“低價競爭”代名詞的伯朗特,僅用一年時間在2018年以5129臺的機器人出貨量躍居國產機器人銷量第一的位置。
伯朗特董事長尹榮造表示:“大多數公司要么是奮起一搏,把自己做大,避免被競爭掉;要么就干脆自斷手腳,把自己縮小,降到成本足夠低,低到別人看不上,而看自己本身怎么能活的地步。”顯然,伯朗特屬于他口中的后者。
為了快速開拓市場,實現市場占有率,新進者傾向于采用低價戰略。業內人士一致認為,2019年機器人產業鏈的價格會繼續走低,但不認同突破底線的超低價,一味追求低價不但不能達到快速擴張的目的,反而是對行業生態的粗暴破壞。
“十三五”國家“智能機器人重點專項”論證組組長趙杰教授強調,國產機器人企業要走性能優先的道路,而不是一味地低價。只有在產品性能相差無幾時才可以真正談性價比,也只有在性能相差無幾時的價格才具有核心競爭力。
找準細分應用領域的定制化產品
在市場需求爆發的態勢下,機器人市場也趨于理性,越來越多的客戶不再追求國外機器人品牌,而是通過嚴謹的技術測試對比,結合自身的需求選擇最適用的產品。
埃夫特副總經理曾輝表示:“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埃夫特已經摸索到一條適合埃夫特,可能同樣也適合國產機器人品牌的發展之路,即堅決切入細分市場。”他認為,國產機器人只有先在更多的局部細分市場存活下來,才有機會去打全面戰爭。
要想在細分領域市場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了解中國制造業的真實需求,解決客戶痛點形成局部優勢。
根據客戶需求,埃夫特為衛浴行業定制了一款加長臂展的噴釉機器人,在集裝箱行業定制了加長臂展的集裝箱專用噴涂機器人,除此之外,還有鋼結構專用噴涂機器人、pcb行業的非標異構機器人、3c行業的3kg機器人、四軸沖壓專用機器人等。
類似的,華數機器人四軸大板料沖壓機器人,可以加工1.8米×1.2米的工件,現已大規模應用,在效率、節拍、成本上具有優勢;首創的雙旋機器人,在實現高速運轉的同時,占用空間非常小;基于雙旋結構研發的五軸碼垛機器人,臂展2.4米,可實現360°回轉,實現了高性價比。
在并聯機器人的差異化方面,勃肯特副總經理兼首席營銷官王曉軍介紹,目前勃肯特一般產品可以達到260次/分鐘的標準節拍,而業界平均是180次/分鐘,今年7月份勃肯特也推出了400次/分鐘的產品,在2019年將推出次/分鐘的新產品,從而實現產品性能上的超越。此外,其并聯機器人最大負載可達50kg,使得物流行業使用并聯機器人成為一種可能。
在協作機器人方面,節卡機器人總經理李明洋有一句頗為經典的話:“聽得見炮聲的前線,鑄就前途無量的團隊。”因此,節卡協作機器人產品的不斷升級迭代取決于一線用戶的需求,進一步提升產品與市場匹配度。瞄準機器人導入量較多的領域,如乳品禮品箱、化纖、氨綸、鋰電等應用場景,節卡選擇做首臺套項目。
軟件定義下的機器人智能
從工業機器人產業鏈技術體系來看,從最底層的基礎理論到核心零部件技術,到機器人的系統技術以及集成應用技術,再到最后的智能制造產線技術,涉及到各項細分的技術領域。可以發現,每一層技術都離不開軟件和算法。
配天機器人副總經理索利洋認為,工業機器人軟件發展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軟件架構、功能實現、核心算法三個方面,軟件和算法進一步促進運動學與動力學控制、力感知、行業應用、人機交互、3d離線仿真、機器視覺以及其它配套軟件功能的實現。
智昌集團首席技術官遲永琳指出,國產品牌與國外品牌相比,存在性能、應用、成本三大瓶頸差距,面臨著應用提升、成本控制、技術創新三大機遇和挑戰。解決瓶頸問題的路徑為性能優化,追求更快、更準、更穩,解決發展問題則要進行智能升級,使機器人達到“柔、協、智”。
他認為,在傳統機器人領域,大家比拼的是誰家機器人跑得快、準、穩定、可靠,國產品牌在該領域是跟隨者。而在適應協作和智能制造需求的領域,在機器人的柔性,與人和環境的協作,在智能制造過程的不同層級輔助做決策等能力上,國內外機器人品牌的起點非常相近,這是國產機器人發展的重要機會。
如遲永琳所說,中國工業機器人的國際競爭之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生存,通過應用取得利潤;第二步是發展,通過低成本獲得批量生產;第三步為超越,通過智能的嵌入實現領先。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