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與湖州市吳興區前天在滬舉辦的“創新發展———轉型升級”城市發展高端論壇上,公布了一組數字:7月,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增長幅度比上半年回落1.6個百分點;8月更低,比去年同期回落近5%,創六年來新低;9月比8月再低1.4個百分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認為,我國制造業企業的經營壓力還在加劇。
壓力最積聚的地方,是長三角。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指出:長三角等以外向型企業為主的地區,正遭遇全球經濟周期性回落和地區產業轉型的雙重壓力,在這一輪經濟衰退大潮襲來時,首當其沖。
與會專家認為:眼下的困境,也是長三角幾十年未遇的重大戰略機遇,長三角制造業應當抓住這一良機,加快轉型升級。
對美出口11年來首降
江蘇省統計局上月底公布的數字———全省1月—9月的外貿出口增幅比去年同期直落5個百分點;浙江省經貿委的數據———今年上半年,浙江規模以上企業虧損的有1.07萬家,占企業總數的近20%。
出口增幅明顯回落,虧損企業量大面廣,再次暴露長三角制造業的兩大“軟肋”。一是加工生產占比過大,自主設計投入不足。雖然“自主設計”在長三角已經提了很多年,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按照浙江省統計局的數字,全省有制造業集群近千個,但這些產業集群中規模以上制造企業的“科學研究與發展”資金支出數年來逐年降低,去年僅占銷售收入的0.45%,低于全國0.61%的平均水平。二是出口國家過于單一,抗風險能力差。目前,長三角制造企業出口大多往美國、歐盟和日本。受全球經濟下行的影響,發達經濟體的進口需求正在減縮。杭州海關的統計數據,1月—9月,浙江對美國的出口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近10個百分點,其中有兩個月的單月對美出口凈額同比下降,而這是11年來的首次。
“日本經驗”pk“四論”
湖州市吳興區委書記金建新說了一個流行在長三角一些基層政府和企業中的“四論”,說的是經濟困境中的四種悲觀情緒。一是“冬眠論”,即發展“暫休”,企業遇到困難就感到前途渺茫,畏縮不前。二是“過冬論”,認為挺過現在,就將迎來“艷陽天”,把“寶”押在明年。三是“淘汰論”,認為制造業是長三角的“夕陽產業”,遲早要死,所以干脆就“坐著等死”。四是“埋怨論”,對前一階段宏觀調控與眼下扶持政策有些怨言。
危機孕育良機,巴曙松說,“日本有過先例”。上世紀70年代的首期與末期,日本經濟曾兩度遭遇外部發展困境,但對本國影響卻大不相同。1971年至1973年,日元被迫升值26.8%,對外出口大幅下降,國內經濟陷入一團糟,當時日本實際gdp增長率為負,cpi高達24.5%;而1979年至1980年,外部經濟環境更加惡劣,日元被迫升值達39.2%,但日本實際gdp并未下降,通脹也不嚴重。究其原因,在于70年代中期日本開始的一場制造企業升級換代的“革命”,大幅提高生產效率和科技水平,成功實現了從“貿易立國”到“科技立國”的轉變。而這場重大轉變的契機,不過二三年。專家認為,長三角現在面臨的是類似的良機,制造業升級勢在必行。
蘇浙紛紛啟動“倒逼機制”
目前,浙江不少城市已經啟動制造業升級的“倒逼機制”?!暗贡茩C制”的提法最早來自浙江省經貿委兩個月前提交浙江省委省政府的一份調查,這份意在促使浙江省出臺產業升級扶持政策的調查稱:“浙江各地要自覺運用工業增勢回落的‘倒逼機制’,毫不動搖地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調查提交不久,浙江省省長呂祖善在《關于上半年全省經濟形勢和下半年政府工作的報告》中指出,浙江省要充分利用“倒逼機制”,加快實施“雙千工程”(由省政府出資幫助企業進行技術改造、以引導傳統加工企業向自主設計制造轉變的政策)。之后不久,“雙千工程”明確提出,首選申請企業,其發展目標必須是現代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科技制造。
杭州、寧波和溫州等地也先后出臺地方政策,推進企業升級換代。寧波年內出臺的《關于實施工業創業創新倍增計劃的若干意見》規定,今后五年,為了做強做優裝備制造、汽車和零部件等傳統制造產業,同時做大做強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制造產業,將出資建設50個特色優勢產業基地,重點培育50家年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的大型制造企業。
更多的城市,開始著眼于在招商引資這個源頭上下功夫,提高制造業能級。10月、11月歷來是長三角各城市到上海來招商引資的高峰期。記者發現,以近兩周內在上海招商引資的浙江湖州市、江蘇鹽城大豐市、浙江臺州市等近十個城市為例,各地制造業不再是泛泛地招商,而是有的放矢地選擇與其優勢產業配套的先進制造業,簽約的工業項目中,“大頭”都是先進制造業。外資“大戶”昆山的引資也有變化。今年上半年,昆山市共引進外資項目249個,大都集中在電子、精密機械和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上,所占比例為歷史最高。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