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獨白 每天管著百來臺大型機械設備的彭青渭師傅,是“博雷”的高級技師。一臺高3米、長10多米、將近40噸的大家伙,日前在他手中“全新出爐”。 彭青渭僅用3個月的時間,就將一堆淘汰機器組裝改造成一部既新穎又實用的“大型金剛”——1.6米軋輥車床。他的變廢為寶絕活,是企業開源節流的大手筆。
彭青渭是青海人,今年51歲,維修鉗工技師,2007年受聘于雷甸鎮的浙江博雷重型機床制造有限公司,主要工作是機械維修和技術改造。軋輥車床技術的改造成功,源于彭師傅的孜孜不倦和苦心鉆研。
軸是機械的主輔設備之一,金屬加工企業都用得到。由于原先加工軸的軋輥車床在設計中存在先天性不足,使用中出現的問題經常是,加工出來的軸長度和直徑,不能達到特殊客戶群體所要求的標準,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生產。在該設備大修中,彭師傅針對這一問題大膽提出設想,大刀闊斧地進行重新設計和改型,使以前只能加工到3米的軸,現在甚至可以達到6米。
彭師傅17歲參加工作以來,加工、切削就成為了他人生的主題。他說自己平時沒什么業余愛好,勞累一天回到宿舍除了和同事pia pia(青海方言“打牌”的意思),有時則會下意識地考慮一些未能解決的加工問題,或者翻一翻說明書、上網查找技術資料,琢磨一些別的解決辦法,有時甚至會想一晚上。
彭師傅現在還是每天奮戰在一線,與機床、刀具、工件打交道。這位在業界小有名氣的“機械改造專家”,仍舊是普通操作工人的質樸語言,“工人嘛,就是得實打實地干。”
“遇到的問題多了,相對經驗就豐富了,困難也就迎刃而解了。”他覺得操作工人就是要多動手、多琢磨。按彭師傅的說法:做得多了,時間久了,自然的就能將書本上的專業知識與實際工作融會貫通,加之靈感和思路,技術改造就不像是想象中那么神奇的事了。
彭師傅回憶起一段往事:小時候,家旁邊有一個修配廠,車間里有一臺車床,他經常跑去玩,那時覺得加工的過程挺神秘、挺好玩。沒有想到自己也干起了這行,他覺得這是自己的緣分。對于工作他也確實一直保有興趣,愿意學,愿意做,也逐漸有了成就感,成為當時廠里唯一一個未滿工齡就破格參加技師考試的員工,36歲就拿到了技師證。
回顧自己34年來的工作,彭青渭的體會很簡單,“愛崗敬業,最起碼得有責任心,對得起自己的工作。”他認為用心鉆研的勁頭非常重要,否則無法應對各種各樣的維修問題。就像對液壓設備的維修診斷是機械維修的一個難點,液壓傳動故障的出現具有突發性、隱蔽性,而且內部的元器件比較多,給故障診斷和排除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在維修液壓系統時,必須懂得工作原理和正確分析故障原因的基礎上才能保證維修的質量。“對液壓油路的檢查不亞于醫生對病人的血液診斷,這完全靠的是‘臨床經驗’。”
“一站、二聽、三觀察”,這是彭青渭的弟子小趙眼中的師傅。他說:“師傅單靠聽就能聽出機床的毛病在哪,而且一聽一個準。”盡管是手下徒弟十來個,但彭師傅每天還是作為一個普通工人上班、干活,用他自己的話說,“機修的活兒,是一項活到老,干到老的工作。”他覺得,社會在進步,設備在更新,不學不干機器也會淘汰你。
彭師傅說,德清山青水秀很適合居住,兒子在杭州讀書,妻子在青海老家,如果有可能的話,還想今后把家安在這里。
記者 沈敏燕 德清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