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的巨大降幅,使單缸柴油機行業經歷了歷史上第一次兩位數負增長,這意味著,農機產品的需求結構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提供的統計數據表明,2008年我國單缸柴油機產量為630萬臺,對比2007年的865萬臺下降了27%。據介紹,這是全行業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兩位數的負增長。其中,28家主要企業產量同比下降23.71%,銷量同比下降24.46%。
配套流向:服務“三農”為主
單缸柴油機是道路和非道路移動機械、固定機組的配套動力之一,目前全國單缸柴油機保有總量約4500萬臺。我們以2007年的數據為例來看看單缸柴油機的配套流向。
2007年,全國單缸柴油機年產銷量為865萬臺;因長期服務“三農”、作為低值生產資料的使用習慣,單缸柴油機年更新量較大,達到年更新250萬~300萬臺;全國低速汽車配套計172萬臺,其中三輪汽車163萬臺,低速貨車9萬臺;全國小型拖拉機配套計136萬臺,其中小四輪拖拉機43萬臺,手扶拖拉機93萬臺;全年出口整機、散裝零部件及配套機組計200萬臺;微耕機30萬臺,排灌及發電機組40萬臺,收割機等10萬臺,機動插秧機、農用工程機械等合計30萬臺。
車用配套:路越走越窄
數十年來,單缸柴油機配套的支柱是低速汽車和小型拖拉機,年需新機配套總量均在200萬臺左右。低速汽車中三輪汽車幾乎全都是配套單缸機,低速貨車也有9萬余臺的配套量。2008年全國低速汽車產量同比下降6.32個百分點,其中低速貨車及三輪汽車依次下降4.43及6.82個百分點,2008年三輪汽車配套單缸機159萬臺,低速貨車8萬臺,合計167萬臺,低于2007年172萬臺水平。
從2009年3月1日至12月31日,國家安排50億元,對農民報廢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換購輕型載貨車以及購買1.3升以下排量的微型客車,給予一次性財政補貼。由于1.3升以下排量的微型客車還可享受振興規劃提出的購置稅優惠,無疑國家出臺的力度是空前的,財稅政策將鼓勵汽車下鄉,在一定意義上將促進低速汽車的退市,盡管一項政策的利弊有待時間的檢驗,但無論如何,單缸柴油機作為車用的配套動力,路必將越走越窄。
小拖配套:冰火兩重天
單缸機的另一配套主戰場是小型拖拉機,該產品從與手扶拖拉機總量持平,發展至目前總量已經減半,從原來的100萬臺開始進入30萬~40萬臺的水平。小四輪市場下滑的主要原因是跟不上農業結構調整步伐。我國部分地區調整產業結構,調減糧食種植面積,增加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和發展外向型農業;加上國家注重生態環境建設和土地保護,實行退耕還林、退耕還湖、退耕還草的“三退三還”政策,加大了保護性耕作的推廣力度,小四輪企業生產的產品已由其功率小、耕作效率低,在農田耕種中逐漸被大中馬力輪拖所代替,所具有一定的運輸功能,又遭三輪汽車、低速載貨車擠壓,市場空間步步萎縮。可以說,小四輪已基本被固定在農田作業上。
手扶拖拉機使用較為廣泛,除應用于平原外,還可配套水田輪用于南方水田耕作,市場相對穩定。小功率機械特別是微耕機的興起,則體現了產品交叉與融合的趨勢。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大宗糧食作物多由具有經營規模的基地供應,而經濟作物生產則由各具特色的專業戶完成,其中,溫室大棚的迅猛發展帶來了多功能微型耕耘機械發展的利好。不難看出,噪音小、排放好、重量輕、耗油省、動力足、適應性強的單缸立式柴油機具有潛在的市場前景。上世紀70年代出現的3馬力獨輪手扶拖拉機,80年代出現的應用插秧機底盤的兩輪微耕機,直至本世紀交替期逐步完善的標準型微耕機,均體現了需求與發展的趨勢,無疑促進了單缸柴油機行業產品結構調整的步伐。
市場依然值得期待
總體來看,在金融危機沖擊、農業經營規模化、用戶更新量減少、低速汽車產銷走下高位、政策調整影響等因素綜合作用下,全國單缸柴油機產銷因配套需求大幅下滑已成事實。分析單缸柴油機現產品結構,其中s系列將在相當長時期內仍占主導地位,但其總量必將隨更新量、低速汽車和小四輪拖拉機配套需求的減少而下降;而非s系列產品:r系列水冷、臥式風冷、立式風冷、水冷各品種必將隨著手扶拖拉機、微耕機、機動水稻插秧機,不斷適應精細作物生產發展的各種機具的需求而不斷增量、提質,其市場份額也必將增加。
從小缸徑、小功率單缸柴油機國內外的發展現實來看,在動力配套需求尚“不可取代”的今天,隨著近幾年產品結構調整步伐不斷加快,可以預見:在公正、合理的“游戲規則”下面,單缸柴油機這一產品群的新紀元(2008年,中國內燃機工業誕辰100周年)還是可期望的。
作者:邵仁恩 許繼升 來源:中國工業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