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記者來到宿城區鄭樓鎮的苗道斌家中,58歲的苗道斌帶著記者參觀了位于院子東面的側屋。一屋子堆滿了機械零件,規模不遜于一般街頭的汽修廠。
新機器不僅能收玉米還能收其他作物
今年58歲的苗道斌只有小學文化,從1973年開始,他就迷上了農機改裝。在上個世紀70年代,他先后為生產隊組裝了兩臺手扶拖拉機。隨后,他又參加了縣里機電學習班,一直到2001年,他一直從事汽車修理工作。在這20多年間,他學會了組裝收割機。2006年,他開始了改裝收割機,試驗玉米收割。
第一次試驗的時候,他發現了機器在收割的過程中,出現了籽粒破碎、棒子飛落在地的情形,而且收割完的秸稈中還夾帶著籽粒。回家之后,他又仔細琢磨。去年夏天,他更換了新疆1.5a型收割機進行試驗,并通過調整參數,改換零件和增加部件解決了所有難題。當年他就幫倉集、屠園等幾個鄉鎮的玉米種植戶收割了玉米,效果非常好。
苗道斌給玉米收割機取了個名字叫多功能全喂入式谷物聯合收割機,可以對小麥、玉米、水稻、黃豆等進行收割,實現了一機多用的效果。
想法越多就越有勁
從1973年改良手扶拖拉機開始,苗道斌就再也沒有停下過改良農機的念頭,而且還喜歡幫助別人。苗道斌所在村的村支部書記梁運高這樣形容他說:“老苗這人人品好,鄉里鄉親的都很喜歡他。他用他發明的收割機幫助莊鄰收莊稼,收費很低。”
在苗道斌的腦子中,一直會有新的念頭出來。他說,一有新念頭,他就感覺渾身都有勁。
記者看到,被苗道斌改裝過的收割機安靜地停在門前,部分零件被拆開放在院子里。苗道斌說,他準備對這個機器的第二道脫粒破碎程序再做一些改良。
技術推廣還需相關部門扶持
去年10月,老苗在屠園鄉替別人收割玉米時,有人提醒他說,你為什么不申請國家專利?有了專利肯定有好處。苗道斌一想感覺很有道理。他通過打聽和聯系,得到了宿遷市科委一位姓陳的工作人員支持。經過上網一查,此項技術在國內尚屬空白。2009年1月市科委批準苗道斌向國家知識產權局遞交專利申請。
宿城區農業機械技術推廣站站長、高級工程師馬永強對苗道斌的這項技術非常重視。他說:“這種機械很好,出自一位農民之手很不簡單。他不僅填補了宿城區這方面的空白,同時也填補了宿遷的空白。下一步,宿城區將爭取省里的扶持,將他的這項技術推廣出去。”
來源:宿遷晚報 作者:馬石磊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