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賈麗娟 每經編輯 宋思艱
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但并不等于讓人滿意。
“有互聯網以后有大量的信息,但用戶沒有辦法找到他最想要的,信息反而是過量的。”近日,在第六屆中國新興媒體產業融合發展大會上,喜馬拉雅總裁助理茉莉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這樣表示。同時,人工智能技術在以下方面也在等待進步。比如:聽兒歌的一定是媽媽?一篇10萬+文章,到底有多少讀者讀完了?
“千人千面”真的好難
大數據技術所宣稱的“千人千面”的定制推送,不管內容還是商品,都是一個聽上去令人興奮的話題。想想看,今天想要買一款包包,被推送的都是自己喜歡的款式、顏色和材質;想要讀一些關于育兒的內容,被推送的都是契合自己小孩年紀、性別,甚至性格的文章。大數據能夠幫大家篩選出最合適的內容,節省大量的查找時間。
但這實際上并不容易。茉莉介紹稱,希望大數據能做到的,不是去分析某一個類別的人,而是去分析某一個人。“這也是帶給我們的挑戰,個人興趣方面千差萬別,在不同的場景中你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這就要求媒體從內容生產創造,變成去懂得數據分析,學習用戶的各種行為,從行為里面分析到大家對同一個題材可能更需要的內容是什么,從媒體人的內心來改變內容的生產方式,甚至改變選題及策劃的源頭。
在這個過程中,“算法”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但算法每家都是不一樣的,比如今日頭條的算法并不適用于喜馬拉雅,也并不適用于其他媒體產品。茉莉介紹稱,喜馬拉雅正在致力于做“千人千面的喜馬拉雅”,但這是不容易的。她舉了一個例子:“比如我只是注意到了某個球員的八卦,但我并不是一個真正的球迷,當有一條球員八卦消息進入我的視線我就點了一下,但算法隨后就把大量的足球信息推送過來,這時候我很崩潰。”
一個更精確的算法,是要交叉比對,用戶平時或者在這個時期內看過、聽過哪些內容。比如大數據會對用戶有模糊畫像,如果用戶聽了兒歌,那么這個用戶一定是媽媽?不,也許聽兒歌的是一位基礎教育者,這就需要人工智能通過交叉比對,把不準確的內容篩選掉。
多少“10萬+”文章被讀完?
從自媒體開始興起之后,“10萬+”就是公號作者們追求的目標。但是,作者并不能準確地知道,用戶是不是真的很喜歡這個內容,是不是真的讀完了。這就涉及到對用戶的精確分類,以及對深度用戶的把握。
“作者能不能知道這10萬+的閱讀,是只看了標題,還是只看了第一屏,還是看到了最后?有沒有再去對你其中的某一行、某一段反復看?我們是不知道的。如果有一天這個數據被公開了,發現我們辛辛苦苦的3萬+、10萬+,可能只有30%看完了,50%的看了第一屏不到,我們是什么感受?其實這種數據,才是對我們內容創造者更有價值的。”茉莉對記者表示。
喜馬拉雅總裁助理茉莉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這就是數據的力量。喜馬拉雅目前就在做這樣的事情,每一條音頻用戶能夠聽多久,聽了30秒、1分鐘還是2分鐘,都用數據呈現出來。“以前我們邀請了一個非常知名的專家,可能播放量非常高,但是當我們面對數據的時候,發現僅僅在55.6秒的時候,1.5萬的用戶全體離開了。”茉莉表示,我們的媒體人要學會對于數據的解讀能力、分析能力,能不能從數據中找出對作品有優化、有價值的東西,最終改變我們內容生產的方式方法,能夠創造出大家真正喜歡的內容。
來源:每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