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7月10日消息(記者陳亮 王利)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最近,部分美國企業的回遷動作引起了市場的關注:福特汽車公司,要把1.2萬個工作崗位從墨西哥和中國遷回美國;咖啡連鎖企業星巴克,也把它的陶瓷杯制造,從中國轉回美國中西部&hellip&hellip
這并不是某些企業的個別行為,來自政府部門的統計數據也印證了眼下外資投資意愿的低迷:今年前五個月,外商投資新設立企業同比下降超過10%,實際使用外資下降近2%。
部分美國企業從中國的悄然撤退,究竟意味著什么?中國的&ldquo世界工廠&rdquo地位,是否就此發生改變?
今年3月以來,美國消費品巨頭佳頓、卡特彼勒等世界五百強企業,紛紛將部分產品從中國多家代工工廠撤回本土生產。離開中國的原因,不盡相同。但他們普遍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中國已經不再是一個廉價的產品制造基地。
用工成本大幅提升 企業遭遇&ldquo招工難&rdquo
不僅僅是美國企業,用工成本上升,已經成為所有企業的共識。某美國化工企業中國負責人李小軍告訴記者,如今的產業工人中,絕大多數是80后、90后,新生代的年輕人除了生存之外,更期待企業給予他們更多。
李小軍:你做外貿,有時候不得不加班加到晚上10點,要趕一個貨柜,他們不愿意加班。像我們那邊的工廠,每天干到傍晚6點,他就不干了。你叫他干,他都不干了,你再讓他干,他說我回家了,不到你這里上班可以吧。所以人的觀點一直在變,你像我們廠里面,打乒乓、看電視、唱卡拉ok,專門給他們蓋一棟樓,上網都有了,還要怎么辦呢。
不僅僅是沿海地區,中國中西部地區的用工成本也大幅提高。李小軍說,他們在山東、蘇北建廠時,也遇到了東部地區同樣的問題:招工難。李小軍始終沒想明白:開出和上海一樣每月2500塊的條件,為什么還是招不到足夠的人。
李小軍:在山東那個一個鎮上開了一個工廠招了600個人,原來都很高興得,今年也碰上困難。發到2500塊錢,不知道這些人怎么搞的,不來了。
中美生產成本差距逐步縮小 主要貿易伙伴投資能力下降
不可否認,隨著用工成本的上升,中美生產成本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美國波士頓企業管理顧問公司發布的《美國制造業歸來》報告指出,未來五年,在美國制造的產品,生產成本只比中國沿海城市略高5%到10%。但不可忽視的是,中國在喪失成本優勢的時候,美國生產效率上的特長,一覽無余。
前不久,商務部公布的相關數據也印證了眼下的吸引外資形勢,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介紹了今年前五個月的吸引外資情況:1-5月,外商投資新設立企業9261家,同比下降12.1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71.1億美元,同比下降1.91%。
再來看其中的關鍵數據:今年前五個月,美國對華實際投資同比增長0.29%,歐盟對華投資下降了5.0%。美國投資的基本持平,歐盟投資的小幅下跌。商務部外資司司長劉亞軍此前表示,這和美國的&ldquo制造業回歸&rdquo政策有很大關系。
劉亞軍:因為美國金融危機之后,它整個經濟的復蘇不是很順暢,面臨著很多的問題。另外一個從美國這個角度來說,本身&ldquo選擇美國&rdquo&ldquo制造業回歸&rdquo等等一系列措施,也會吸引一部分海外投資到他那里,留住一部分可能要到海外投資的企業留在美國本土投資。從這些多種因素來講,這個趨勢也是我們并不很意外的。
提出&ldquo制造業回歸&rdquo政策,簽署制造業促進法案&hellip&hellip隨著美國一系列重振制造業的政策出臺,今年5月,道瓊斯工業指數達到4年來最高指數。美國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歐盟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劉亞軍認為,主要貿易伙伴投資能力下降,我們要保持關注。
劉亞軍:因為畢竟美歐到中國投資的企業有相當一大部分技術水準相對比較高,無論是傳統的產業方面,還是新興的產業,特別是高新技術新興產業方面,美歐實力還是比較強。
低廉成本老路行不通 技術創新才是王道
部分美國企業從中國大陸回流到了美國,也有部分美國企業正在尋找更加低廉的勞動力市場。所有的一切,是否預示著中國即將告別&ldquo世界工廠&rdquo的時代?會不會有一天,印度、越南等國家,成為國外頂級品牌的最大供應地?剛剛從印度考察回來的李小軍說,中國在勞動者素質、產業鏈完整度、基礎設施配套、政策環境等方面具有比較明顯的優勢。
李小軍:就我們這個行業來說,產業鏈很長,產業鏈長有一個好處,國外要把產業鏈搬運到他們國家很困難。像我們去看了印度,他要搞電鍍、搞染色幾乎不可能,他水就不行根本沒辦法搞,他只能從中國采購。我們去他倉庫里,所有的原輔材料配件全部都是made in china,他就是利用當地勞動力便宜,1000塊錢組裝起來的就ok了。
美國部分制造企業撤離中國,提醒著我們不能再走依靠低廉成本的老路,必須要以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為重點,促進產業升級。只有這樣,我國制造業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才能占據有利位置。
轉自》》人民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