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廚具網
    手機版    二維碼   標簽云  廚具企業大全

從人力到全程機械化 淮海農場父子農工親歷40年農業巨變

2024-05-13 16:57:14 來源:中國網 作者/編輯: 瀏覽次數:9289 手機訪問 使用手機“掃一掃”以下二維碼,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改革開放以前,農業生產基本處于人拉肩扛、人力畜力并用階段。如今,耕、種、收、管等生產環節,已實現全程機械化,讓原本辛苦的勞作變得輕松、高效?;春^r場林耀國、林志純這對父子,作為兩代農工,親身經歷了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過程。

父親:手工插秧一天一畝地兒子:機械化插秧一天百畝

林耀國是淮海農場退休農業技術人員,今年78歲。上世紀70年代,農場的一個連隊(大隊)有2000多畝土地,兩百多名農工。插秧期間每人每天必須完成一畝地的栽插任務。作為農技員,林耀國每天的任務之一,就是配合各連隊的排長分配插秧任務,劃分秧田。他們用木尺測定距離,一畝地做個記號,要求是豎十橫六,也就是一平方米要插六十株秧苗,插完才能回家。手腳慢的人只能起早貪黑,有時還需要家人、朋友來支援。

“由于氣溫高,加上長時間水田浸泡,有的人手和腳都腫了,病的病、傷的傷。勞動效率十分低下?!绷忠珖鴮Ξ斈瓴逖韯趧拥钠D辛記憶猶新,那時流傳的口號是:兩頭黑洞洞,中間不放松。農業生產的季節性很高,特別是水稻栽插必須在夏至前完成,否則每延遲一天,就嚴重影響到產量。那時只得請農場周邊的村民來農場插秧,按天付酬,雖然插秧任務按時完成了,但勞動成本大幅上升。

“現在農工早已從繁重的體力活中解脫出來,插秧不用彎腰啦?!绷种炯冏院赖卣f。他今年46歲,子承父業擔任大隊協管員。2009年,農場淘汰了雙膜育秧技術,引進塑料硬盤育秧術,購置了多臺高速插秧機。由6個工人組成一個機組服務1臺插秧機,一天可插近百畝,秧苗的密度和深淺度可任意調配。插秧機在田間來回穿梭,后面綠茵茵小秧苗整齊地排列成一行行,“我們單位3千多畝水田,只需兩臺插秧機,就能保質保量地完成栽插任務?!?/p>

父親:每個環節親力親為兒子:主要靠機械化運作

秋季收稻“三秋”大忙,是每年繼“三夏”大忙后又一個繁忙季節。林耀國當農技員時,在各個連隊奔走忙碌。他要協助連長給農工們鼓勁:當時秋收主要靠手工勞動。收割時每人每天一畝地,要割好并捆成稻靶子才算完成任務。挑年輕力壯的小伙子裝車運到場上,將稻捆拆開打亂,鋪成厚厚的一個大圓形,拖拉機拖著石磙子,一遍又一遍地開著打轉。最后人工用鐵叉將稻草里裹著的稻子抖落下來。

翻曬稻谷需要老天幫忙,趁天氣晴好,一人一把推耙,一下一下地翻曬。這時每個連隊飼養的老牛也派上了用場。在牛的身后套個木制的大推耙,農工一手握鞭子一手牽著牛韁繩,站在推耙上來回翻曬。糧食曬干后,人們再用鐵锨、笆斗灌糧過磅、扎袋封口,由年輕力壯的農工,肩扛麻袋,腳踩跳板扛上拖拉車車廂運往場部加工廠。每個環節都需要人力,沒有一把力氣還干不了這些農活。

與父輩秋收主要靠人力不同,林志純指導農工搞秋收主使用各種農業機械:大型收割機一天能收一百多畝,職工只要在田間看看就行。糧食上場有翻稻車翻曬,曬干后輸送機械揚場、裝車,甚至不要人做輔助。5萬多公斤的糧食,半個多小時就裝上了車。到米廠電磅過秤后自動卸車。整個過程省力、省時,又節約成本。今年秋天,收稻時遇到連續陰雨天氣,收下來的稻谷直接運走烘干入庫,再也不靠天吃飯。

春夏季的田間管理,不僅沒有當年人海戰術的場面,而且突破了機械化運作“最后一公里”的難題。林志純介紹:施肥機、植保機在田間轉上一個來回,就完成了施肥治蟲作業,人就站在田頭看看就行了。從育秧環節、田間筑埂、耕耙播種全是人操縱機械來做,速度快質量好。尤其近年來無人植保機變得愈加火熱,使農業生產變得更加高效、精準、便捷。千百年的傳統農耕方式已是一去不復返了。

父親:農工個個想跳出“農門”兒子:住樓房開轎車令人羨慕

“當年農場和農村一樣,都難留住人啊?!绷忠珖f,那時農民種地一年忙到頭,收入不高。農忙植棉插秧管田,農閑挖溝修埂搞大會戰,就是下雨天還要分配搓繩、織繩包、補破麻袋等農活,天天泡在田間地頭有事做。糧食產量每畝只有250公斤左右,年底分紅一個勞力能拿到百把塊錢就算高的,農工家的日子總是過得緊巴巴的,孩子們就盼望春節能有錢給做身新衣服。所以那個年代最開心的事就是每當城里來招工時,各家想盡一切辦法托人把小孩調到城里。

林耀國作為農場老農技員,熟悉農場上萬畝農田的角角落落,但當年他與其他農工一樣,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最終走出農門,進城當工人。他有3個孩子,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兩個女兒都招工進城當了工人。當時他和老伴深為自豪,覺得孩子們不用再像自己一樣做“泥腿子”農工了。但讓他沒想到的是,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普及,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后,農業工人卻越來越輕松,他的兒子林志純,最終選擇了接他的班,繼續在農場當農工。

“現在一個職工管理200多畝水田,他們每天開著轎車穿著皮鞋到分場去種地。農忙時就是拿著鐵锨,到田埂上開關水口子,輕松得很。施肥、治蟲、除草以及耕耙播的任務都是由專門的機械來完成?!绷种炯冋f,就這樣輕松上班,水稻產量正常年份都在公斤左右,甚至更高。一年下來,職工的收入七八萬元是正常的事,農場職工靠種田致富住進了樓房,甚至別墅?!稗r場場部建成社區,就是一個小城鎮,生活水平一點不比城里差,當個農工挺實惠?!?/p>

劉春香 記者 程愛春

標簽:農工;農場;林志純

責編:韓震霞 崔欣

改革開放以前,農業生產基本處于人拉肩扛、人力畜力并用階段。如今,耕、種、收、管等生產環節,已實現全程機械化,讓原本辛苦的勞作變得輕松、高效?;春^r場林耀國、林志純這對父子,作為兩代農工,親身經歷了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過程。林耀國作為農場老農技員,熟悉農場上萬畝農田的角角落落,但當年他與其他農工一樣,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最終走出農門,進城當工人。但讓他沒想到的是,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普及,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后,農業工人卻越來越輕松,他的兒子林志純,最終選擇了接他的班,繼續在農場當農工。劉春香記者程愛春。

來源:中國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

 
本條標題:從人力到全程機械化 淮海農場父子農工親歷40年農業巨變
本條信息網址:
文本助手 資訊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關閉窗口
閱讀關鍵詞
  • 手機瀏覽本文

    手機應用中掃描本文二維碼,即可瀏覽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網絡中。

  • 微信公眾號

    掃描二維碼,關注中華廚具網微信公眾號,實時了解行業最新動態。

版權/免責聲明:
一、本文圖片及內容來自網絡,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如涉及各類版權問題請聯系及時刪除。
二、凡注明稿件來源的內容均為轉載稿或由企業用戶注冊發布,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轉載稿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聯系我們,同時對于用戶評論等信息,本網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三、轉載本站原創文章請注明來源:中華廚具網

0相關評論
今日熱點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薦品牌更多
熱門頻道
關閉廣告
合作伙伴:
中華廚具網 魯ICP備2021046805號         魯公網安備 37162502000363號 (c)2018-2025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資有風險 加盟需謹慎
關閉廣告
關閉廣告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下载|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美女 | 久久播电影网| 久久亚洲熟女cc98cm|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精品|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1区2区|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久久久久久久97| 久久精品一本到99热免费| 久久超碰97人人做人人爱| 国产一级持黄大片99久久| 波多野结衣久久精品| 久久久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人人爽人爽人人爽av| 97精品久久天干天天天按摩| 久久久久久国产a免费观看黄色大片|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下载蜜桃| 品成人欧美大片久久国产欧美... 品成人欧美大片久久国产欧美 |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不卡| 日韩欧美亚洲综合久久影院Ds | 久久精品欧美日韩精品|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特色影视| 韩国三级大全久久网站| 99久久777色|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 97久久国产亚洲精品超碰热 | 伊人精品久久久久7777| 欧美国产精品久久高清| 青青热久久国产久精品 | 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 国产精品狼人久久久久影院|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香蕉| 7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天堂中文久久久久 | 久久综合一区二区无码| 久久最新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