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同時學兩門外語是什么體驗?上外附中學生說:外語學得好母語更出色
圖說:多語研討會照片 上外附中供圖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到來,有關機器翻譯是否會取代人工翻譯的討論就未曾停歇,更有人提出,是否還又必要花大力氣學外語?在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卻有這樣一群中學生,不僅對外語學習充滿熱情,還同時主修兩門外語。
從2007年起,上外附中率先啟動中學生同時學習兩門外語的實驗。全國首屆基礎教育階段多語種教育教學研討會昨天在該校召開,校長束定芳感嘆,學習外語,不僅幫助學生長出探索世界的翅膀,更奇妙的是,反而促進了母語的學習。“我們有過統計,外語學得好的學生,語文成績通常都很出色。”束定芳說。
1+1+1>;3
作為一名多年從事語言學研究的專家,束定芳介紹,最新的二語習得研究表明,學習外語使人變得更聰慧,因為一個人在已經掌握母語的情況下學習另外一種語言,他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與母語進行對比;而在使用某一門語言時,他需要全力抑制其他的語言體系或成分的干擾。而這種經常的刺激和抑制是對大腦的一種鍛煉。
束定芳介紹,在上外附中,雙語班的學生從預備年級開始,除了英語之外,還分別從法語、德語、日語和俄語(或西班牙語)中選擇一門二外進行學習,其余班級學生則可從上述語言以及阿拉伯語、希伯來語和葡萄牙語等語言中,根據興趣選修。
“在母語和一門外語的基礎上,學生掌握了第二門外語,其收益不僅僅是三門語言。這是1+1+1>;3的效果。”束定芳介紹,第二外語的學習幫助學生擴大了知識面,獲得了更多的世界歷史、地理、政治、藝術方面的知識,提升了其他學科學習的動力和能力。全國化學競賽一等獎得主、高二學生胡詩成同時主修英語和西班牙語。她坦言,當初學西班牙語的時候,并沒有想到會對日后的化學學習帶來幫助——英語中有許多生化方面的專業詞匯從拉丁語演變而來,相比英語,西語和拉丁語有更多相通之處,為他記憶單詞幫了不少忙。“雙語學習讓我形成了嚴謹的思維,擁有了很好的收集信息、總結信息、掌握規律的能力。”胡詩成說。
束定芳說,在自己學習外語的過程中,始終記得一句保加利亞著名諺語,“你能講多少種語言,就能經歷多少次人生”,他也時常和同學們分享這句話。在上外附中,一個全新的“多語種博覽與學習中心”也在設計建設之中,通過在線視頻、微課等形式,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空間。
更能感受母語之美
“我們時常要面對學習母語和學習外語的爭論,事實上,兩者不應該是對立的,外語學習可以加深學生對母語的認識。”國家語委原副主任、教育部語信司原司長李宇明在研討會上上強調,當機器翻譯的能力越來越強大,外語教育的目的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一種交流工具,更是要加強對人類認知、不同文化的包容。
來源:東方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