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周銳
雖然已經從美國手中接過全球產出第一的桂冠,但伴隨著成本上升、產能過剩等結構性問題的顯現,中國制造業增長潛力的下行已成大勢所趨。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社科智訊經濟學家程恩富等專家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美國欲借&ldquo第三次工業革命&rdquo重構全球產業分工之際,中國不能再以比較優勢為唯一的外貿發展方針,而應通過政策創新和制度創新來全面提振科技創新,以實現從&ldquo世界加工廠&rdquo到&ldquo世界工廠&rdquo的轉變。
&ldquo中國制造&rdquo的崛起是過去10年間世界產業版圖重構的標志性事件。2000年,中國在全球制造業產出中所占比例為7%,但到2010年,這一數據已經升至19.8%,首度超過美國。在德勤和美國競爭力委員會關于制造業競爭力的評比中,中國也高居榜首。
據社科院相關資料,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品中,中國有220種產品產量居全球第一位,其中粗鋼、電解鋁、水泥、精煉銅、船舶、計算機、空調、冰箱等產品產量都超過世界總產量的一半。
然而,近幾年來,外需不振內需不旺的市場狀況,讓這些總量上的&ldquo驕傲&rdquo逐漸成為過剩的&ldquo負擔&rdquo。中國工信部5日發布報告稱,2012年上半年,中國鋼鐵行業產能過剩超過1.6億噸,水泥產能過剩超過3億噸。在傳統行業之外,多晶硅、風電等新興產業也出現了過剩的傾向。
為此,報告將2012年中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調低至10%左右,并表示制造業潛在增長率的下行已經是大勢所趨。
相比于自身增長潛力的下降,世界范圍內新一輪的技術革命是中國制造業面臨的更大挑戰。為迅速走出危機陰霾,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ldquo第三次工業革命&rdquo近年來成為西方各國力推事項。
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專家張茉楠表示,從&ldquo去工業化&rdquo到&ldquo再工業化&rdquo,美國正試圖借以&ldquo智能制造+低碳能源&rdquo為主要特征的新的工業革命的契機,引領全球產業分工重新布局。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也指出,在獨一無二的壟斷技術溢價和較低的制度、能源、資金等成本的支撐下,高端制造業回歸美囯可能成趨勢。
在這種情況下,&ldquo中國制造&rdquo如何繼續保持崛起勢頭成為各方關注焦點。
&ldquo最重要的還是創新&rdquo,程恩富表示,中共十七大報告中關于經濟建設的八條措施之首就是自主創新,這一點在十八大的報告中應該繼續得到強調,因為中華民族要復興,最重要的就是科學技術、專利和知識產權的復興。
在程恩富看來,中國&ldquo以市場換技術&rdquo的思路首先需要調整。他強調,跨國公司進入中國的目的就是更多的盈利,因此,指望通過單純的&ldquo引進來&rdquo實現技術升級,只會陷入落后、引進、再落后的&ldquo開放式技術爬行主義&rdquo。他強調,中國提升技術的關鍵在于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
創新的基礎源自資金的投入。官方最近公布的一次科技經費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僅為1.76%,這一數字不僅低于2.2%的&ldquo十二五&rdquo目標,較&ldquo十一五&rdquo期間未能完成的2.0%的任務亦有一定差距。
創新的保障則在于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范劍平表示,如果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可能發生企業逆淘汰現象,讓真心搞技術創新的企業離開,留下一堆沒有創新能力的山寨公司和壟斷企業。
不過,伴隨著經濟增速的持續下行,各地對&ldquo創新&rdquo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在此前結束的地方黨代會上,北京、上海等十余個省份將&ldquo創新驅動&rdquo作為未來5年工作最首要的目標。
但范劍平提醒,從近來地方版&ldquo4萬億&rdquo中可以看出,許多官員仍未能擺脫路徑依賴。他強調,放松銀根只是止痛藥,少量用一點可以,別指望它能治好病。從政府到企業只有真正將創新型國家戰略當回事,在技術創新上下真功夫,中國經濟才有望迎來實質性復蘇。 來源:中新社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