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零售連鎖業發展20多年后,又到了一個商業模式的拐點。與前幾次百貨商場、超市、家電專賣場的出現不同的是,電子商務這種全新的交易模式甚至顛覆了整個銷售網絡的格局。但是,線下的傳統賣場會就此式微,并最終將退出歷史的舞臺嗎?
電子商務和實體店各具優勢
從零售業發達國家美國、日本的經驗來看,盡管電子商務已然發展到了較為成熟的階段,但實體店仍然具有不可取代性,因為線下具有線上不具備的優勢:比如切合消費者習慣、提供不可復制的現場體驗、退換貨省心等。此外,線下規模化帶來的巨大成本優勢等,也是目前純電商無法比擬的。最重要的是,線上線下的消費群體不同。
換句話說,這與近年來關于&ldquo網絡媒體的發展會不會導致紙質媒體的沒落&rdquo的爭論差不多,最終還是要回到一個討論的基點:消費者的需求。只要需求存在,實體店存在就是合理的且有競爭力的,這是市場&ldquo看不見的手&rdquo的力量。美國《華爾街日報》在近日的文章中評論指出,&ldquo中國的實體店(國美、蘇寧等)比美國同行行動更快、更有力。&rdquo
&ldquo實體店不能永遠是替人打工的角色。&rdquo國美總裁王俊洲認為,首先了解你的消費者,才談得上有效的商業模式變革。按照對品牌、功能、價格、外觀四個維度思考順序的不同,他把中國消費者分為四類:追求時尚型、高性價比的理性型、價格敏感型及沖動型,分別占到20%、23%~24%、17%和隨機購買。正因為消費者習慣的不同,電商才不能完全代替實體店。
線上線下可以實現共贏
但是,實體店必須改革。零售市場已由高速增長進入到一個平穩增長時期,并且這種經濟的環境有可能在未來幾年持續下去。盡管不排除下半年會比上半年好一點,也不排除階段性的漲跌,但零售業的模式應該按照這種持續環境來設計,包括準備店面、運行成本等,不能再按照以前的經濟高增長期來設計自己的商業模型。王俊洲表示,這種持續的商業模型就是不同渠道的融合與優勢互補,實現&ldquo線下+線上&rdquo兩條腿走路,把網購和實體店購物兩方面的體驗完美地融合起來。&ldquo未來的零售業一定要滿足不同消費群體需求的能力,線上線下一定會有各自的優勢,這種雙線都強大的模式誰能做到,誰就是最有價值的優秀企業。&rdquo
目前,數字化技術在各種零售業態的滲透和促進融合趨勢,正是他設想的前提。比如,一個人在國美的電子商務網站上下單,然后去它的實體店去取貨,這到底算是傳統零售還是電子商務?事實上,消費者不會關心它究竟屬于哪種方式,而是產生的積極結果。正如王俊洲所說,&ldquo從品類延展上來看,電子商務能夠反哺實體店,而實體店線下的采購能夠支持電子商務的發展&rdquo,這是一個共贏的結果。&ldquo為了全方位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還需要多渠道發展:包括現在將實體店和電子商務網絡相結合,以及今后還可能出現的其他更好的銷售模式。&rdquo很明顯,王俊洲在線上線下雙線結合之外還暗示了一種多渠道零售的思路,即信息技術革命將不斷帶來渠道的更新,它們不一定取代原有商業模式,但一定會掀起行業的新一輪調整風暴。屆時,品牌將是&ldquo多條腿走路&rdquo。但是這也要取決于&ldquo企業有沒有勇氣去接受改變和創新&rdquo。
國美無疑是選擇了接受改變。在國美看來,耐力最好的才能笑到最后。
來源:中國行業研究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