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專訪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3000萬輛不是天花板 汽車市場進一步開放將提供新動力
原標題: 專訪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3000萬輛不是天花板 汽車市場進一步開放將提供新動力
從汽車產品計劃分配,到市場年產銷規模接近3000萬輛大關,從跨國車企進入中國市場,到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分庭抗禮,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副秘書長師建華幾乎見證了改革開放后中國汽車產業飛速發展中所有的關鍵性事件。
回想過去40年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歷程,師建華坦言變化巨大。其中既有市場規模擴大、自主品牌崛起這種看得見的變化;也有中外雙方對合資企業股比要求的態度改變、外資企業對中國市場態度改變這樣的隱性變化。師建華認為,中國汽車市場開放力度將繼續加大,其影響的不僅是外資企業加大在華投入,同時也是推動中國汽車企業向國際市場進軍的重要契機。這種由國內向國際的拓展,正是我國汽車行業下一階段銷量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合資公司股比限制的由來
在改革開放的影響下,跨國車企開始進入中國市場,汽車合資公司的成立讓中國汽車產銷量呈幾何倍數增長。然而與這些看得見的影響相比,一些隱性的改變或許更能說明問題。
“所謂外方在中國汽車合資公司持股比例不能超過50%的說法,在當時是中方對外方的一個承諾,是外方不想承擔過多的風險,現在反而變成他們受‘委屈’了。”師建華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如此慨嘆。
事實上,這種對股比限制認知變化的背后,反映的正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汽車產業的飛速發展。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汽車產業既沒技術,也沒市場,在此背景下,外方開拓中國車市的意愿并不強烈。
隨著改革開放大幕拉開,中國汽車產業亟須注入新的發展動力。為解決此問題,當時的相關領導作出批示,允許汽車行業進行組建合資公司的嘗試。
“那時候還不叫合資,叫引進外資。也沒有所謂市場換技術的說法,而是講如何利用好外資。”師建華回憶說,當時不少國外汽車公司并不看好中國市場,不過大眾還比較看好中國汽車市場未來的發展前景,所以在中方主動尋求合作的背景下,大眾選擇與上汽集團組成合資公司。可能出于承擔風險方面的考慮,大眾方面提出:“合資可以,但不對合資公司進行控股。”
事實上,當時外方的想法也非常簡單,中國汽車市場前景不明,持股比例越高意味著承擔的風險也越高。相比之下,通過簡單收取產品、技術、品牌等轉讓費來獲得利潤,似乎是更為穩妥的方法。
正是為了打消外方的顧慮,當時中方作出承諾,不讓外方在合資公司中的持股比例超過50%。在今年4月博鰲亞洲論壇上,汽車合資公司股比開放的消息一經流出,整個汽車行業震動,不少人擔心中國車企將受到來自跨國車企更大的沖擊。
可以看到,對于汽車合資公司持股比例的要求,過去和現在中外雙方的態度截然不同。“現在中國汽車市場形勢一片大好,外方此前擔心的風險沒了,自然想要更高的持股比例。”師建華表示。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汽車全年累計生產約2901.5萬輛,銷量達到約2887.9萬輛,連續第9年成為世界汽車產銷第一大國。如此龐大的市場規模,在改革開放之初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后3000萬輛”時代的動力
經過40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的改革開放也將進入到下一個發展階段。與此前一樣,汽車行業仍將是眾多行業中的先行者。今年以來,中國汽車產業政策發生較大調整。無論是合資公司股比限制取消還是進口車關稅下調,都釋放著一個重要信號:中國汽車市場的大門將進一步被打開。
在師建華看來,這種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對中國汽車產業來說是一件好事,將為中國車市“后3000萬輛”時代提供新的增長動力。
數據顯示,今年1~11月,中國汽車市場累計銷量達到約2542萬輛,同比下滑1.7%,盡管仍是全球汽車銷量單一最大市場,但其增長勢頭已明顯減弱。
“年產銷3000萬輛是一個節點,但并不是天花板。”師建華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如果沒有改變,接下來中國車市增長一定是越來越慢的,就算能超過3000萬輛大關,也需要很多年的發展才能實現。而市場的開放,正好為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
在師建華看來,隨著跨國車企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入,市場競爭會變得更加充分。在此過程中,優勝劣汰是不可避免的,但所換來的是中國汽車產業的集中度越來越高,中國汽車企業的單體競爭力越來越強。這才是中國汽車工業真正變強的標志,這時,中國汽車企業將從中國市場進入到全球市場當中。
師建華認為,只有讓中國汽車企業真正滲透進海外市場,中國的汽車產業才會再次進入快速增長狀態。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1~11月,我國汽車累計出口量約為96.1萬輛,雖然同比增長了20%,但僅占總銷售量的約3.78%。“試想如果能將出口量的銷量占比擴大到20%,那么中國車市年產銷量突破4000萬輛也就不再是什么難事了。”師建華說。
師建華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鳳凰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