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gdp增長率跌破數字8的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高速增長的愿望原來越遠了,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著名經濟學家陳東琪直言:未來幾年中國經濟將步入以&ldquo8&rdquo為中軸的中速增長時代。
中國制造業也一反常態陷入了一個增速放緩期,鋼鐵業、外貿出口、機械重工,以及家電制造無一例外。制造業的領軍人物乃至終端的銷售業務都在感嘆,高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短缺經濟已經結束,過剩經濟已經到來。
低迷的業績和刺激后難有反應的市場,意味著經濟和產業步入一個新的階段,并不表示沒有機會、沒有增長,只是速度難以再次攀高,更為關鍵的是,企業的經營思路和市場策略必須同步轉入中速時代。越早準備,越早行動,熬過困難期的成功率越高。
轉變思維
改革開放30年以來,國內制造業的發展路徑都離不開模仿、上量、擴張、做大。發揮規模優勢占據主導份額,成為主流品牌。家電業至今依然遵循著這一行之有效的規則。
30年之后,家電制造業涌現了不少規模龐大的企業,2011年建基地、擴產能的消息依舊不絕于耳。但2012年的危機迫使企業打回原形,并且深刻地認識到:規模不是萬能的,轉型升級的前提是:必須轉變經營思維。
高速增長時代通過規模建立優勢,而中速增長時代需要決策者善于選擇機遇,重視細節。大干快上、創業人拍腦袋做決定的模式顯然不再適合當前的經營環境。
講求效率、精準定位,簡而言之,錢要花在刀刃上。動則大幅度投入資源搞促銷、大批招聘業務員,&ldquo大&rdquo字無法有效解決問題,如何在現有規模的基礎上尋求更多增長空間,激發創造力,生產力轉化為盈利。
從高層到終端人員,除了適應中速增長的大環境外,也要不斷尋求新的出路,避免&ldquo僵化&rdquo,反而成為落后者。海爾集團ceo張瑞敏認為,未來中國制造業面臨的真正問題是,會不會被第三次工業革命淘汰。
尋找出路
粗放式發展向集約型、精細化轉型,這個轉型的過程事實上也是自我否定的過程。
從海爾、美的、格力、志高、奧克斯、格蘭仕等一系列家電制造行業領軍品牌,在2012年的變革可以看到新的變化和發展趨勢正在逐步形成。
從整個國內制造業來看,多元化、企業運營精細化、加速國際化進程、組織內部結構變革等手段成為企業在面臨行業高鐵突然降速后的應對措施。
家電企業對多元化有較高的認同。即便以專業著稱的格力電器,也在商用機、壓縮機、冷媒等細分領域屢創佳績。志高上市融資后加大了對商用空調產能的擴張,同時在小家電、廚衛領域不斷開拓。美的已經形成了龐大的產品陣容和強勢的全產業鏈優勢。格蘭仕除了廚衛、生活電器外,白電業務呈現快速成長狀態。家用空調2011年底面臨節能惠民補貼結束導致需求低迷后,格力、美的等企業在商用機和小家電行業取得了良好業績,就是一個不錯的例證。
多元化分攤了企業風險壓力,業務單元形成互補,實現渠道、營銷的融合,共能發揮協同效應。
至于管理、運營精細化問題,各個企業&ldquo八仙過海各顯神通&rdquo。美的集團2011年下半年就已經提出了戰略轉型,提出要提升經營質量,提高經營效率,強化產品質量,嚴控企業風險。2012年1季度報告顯示,產品毛利率穩步回升,費用率下降顯著,產品結構也得到明顯改善,轉型效果初步顯現。
2012年以來許多家電企業對組織內部結構進行了有效的變革,這涉及組織形態、權利格局、資源配置等方方面面,需要領導層的魄力和決心,也需要時間的磨合和驗證。明星創始人離開關鍵崗位,新一代職業經理人上位,各產品單元部分或組合或分拆,企業根據自身的定位、對市場的預期和判斷做出相應的調整。
出海絕對是家電企業面對國內增速放緩的另一大妙招。與國內家電行業城市市場趨于飽和、鄉鎮市場消費力較低相比,國產家電品牌在海外還是新生,空白點數量多。
海爾收購了三洋東南亞白電業務后迅速在擴大在這些區域的市場份額,并在日本設立亞洲總部。美的聯合開利在埃及等地建立合資公司,整合雙方在技術、生產方面的優勢,大舉進軍海外市場。格力在美國設立分公司,海信近期和中非發展基金啟動南非家電產業園項目。
顯而易見,家電企業對升級轉型比以往越發注重落地和策略的可行性。大集團優越性和前瞻性已經走在了前沿,中小企業無奈首要解決的仍然是生存問題。
隨著國內經濟逐步離開高速旋轉的快通道,需要家電企業打造精簡高效的組織,也為企業提供了休養生息的機會,在規?;a基礎上向技術和管理要效應。
中國市場有其特殊性,行政干預過多,尤其家電企業過多依賴政策,國家在能效標準、政策刺激方面的頻繁也干擾了企業內部提升。高速之后家電行業沒有太多的緩沖,就進入了一個頗為嚴峻的境地,反應速度和應急機制將起到關鍵作用,這與企業的速度和成熟的策略息息相關。
來源:艾肯家電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