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器人市場在爆發,為何國產機器人占比在下降?
2018-12-19 12:18來源://
原標題:中國機器人市場在爆發,為何國產機器人占比在下降?
近日,江蘇省工信廳發布《江蘇省機器人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旨在加快培育高端裝備產業集群,目標三年內,全省機器人產業產值達1000億元,年均增長35%以上。“最江蘇”近期推出“聚焦機器人產業”專輯系列文章,立足江蘇放眼世界,全方位多角度透視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現狀與未來。
2017年,國產工業機器人銷量為3.78萬臺,在中國工業機器人銷售市場的占有率為26.8%,同比下降5.9個百分點。占比73.2%的外資機器人在華銷售10.32萬臺,同比增長71.9%。
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理事長宋曉剛表示,我國已是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但國產機器人只占1/3,在高端部件、核心算法上與國外還有不少差距。
最大市場下的短板
“由于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和自動化需求,我國是全球增長最快的機器人市場。”北航大機器人研究所教授王田苗介紹說,過去10年,全球機器人平均增長率為12%左右,而我國的平均增長率為25%,連續8年保持全球第一。
隨著勞動力成本增長、智能化工廠改造和高端消費需求上升,我國對機器人的需求將保持高增長。宋曉剛說,2016年,我國機器人市場50億美元,2017年為70億美元,2018年將達87億美元,近年來增長明顯加快,市場總量已占世界1/3。
旺盛需求增長帶動了產業布局。目前,我國與機器人相關的市場規模已達1200億元。其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企業200家,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系統集成企業家,與機器人相關企業1000多家。
雖然規模很大,門類齊全,但“頭輕腳重”的產業布局,也反映國產機器人的尷尬:如果說核心部件是機器人的“大腦”,組裝生產是機器人的“軀體”,我們更多是組裝和代加工為主,處在產業鏈中低端。在傳統機器人領域,由于在精密減速器、控制系統等關鍵零部件上核心技術不足,國產機器人和國外還有不少差距。
但在協作機器人領域,尤其是和智能化密切相關的服務機器人方面,國產機器人一些單品已經走向世界,如無人機、掃地機器人、搬運機器人、電動平衡車、科教機器人等,而在無人駕駛、醫療、農業機器人領域,我國率先實行批量化生產,成為世界機器人大家族的一彪“新軍”。
專家認為,在傳統工業機器人領域,我國要發力趕超,而協作機器人近幾年才起步,國內外基本處于同一水平,是國內企業的戰略機遇。
反超迎來契機
2018年,一款名為“眾徳睡啦”的睡眠機器人成為京東爆款,通過“聲波腦波+人工智能”設計,可在睡前播放“搖籃曲”,和腦的波動產生互引作用,讓人平靜放松,還可自助釋放同頻率的腦波,幫助人進入深度睡眠。而在智能教育領域,艾米機器人開始出口日本、德國、英國,在醫療領域,其“查房”機器人已應用到國內20家醫院。
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給機器人提供豐富多彩的場景化應用“生態”,是眾德、艾米等國產機器人率先生產并走向世界的主要原因。
專家認為,我國是機器人最大的應用市場,網民基數龐大,協作、服務機器人適應了年輕人求新求異需求,以及中高端消費者對品質服務的訴求,因而提供足夠多的應用環境來檢測、提升產品性能,進而把市場優勢轉化為技術優勢和產業優勢。
“物聯網、人工智能給機器人賦能,對于國產機器人后發先至意義重大。”專家認為,就像智能手機對傳統手機的顛覆,網絡支付對信用卡交易的超越一樣,我國的協作機器人、服務機器人正鎖定龐大的消費需求,給工業機器人換一種“場景”和“玩法”,努力實現彎道超車。
王田苗認為,預計2020—2030年, 隨著5g、物聯網商用,以及語音、人臉、情感識別、自動語言處理等核心技術取得突破,智能機器人的“生態環境”將更加優良,國產機器人不可錯過這一機遇。
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為國產機器人發展營造了新生態、新平臺。但設計中國第一款健康睡眠機器人的眾德智能創始人賈相晟提醒,智能機器人的觸角可以伸及“云端”,發展還是要“腳踏實地”:多設計“接地氣”的服務機器人,少生產“陽春白雪”、華而不實的產品。
資料來源:中國經濟信息社江蘇中心
來源:搜狐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